修橋築路野心大 印度重啟印緬泰公路計劃 與中國一帶一路打對台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中印邊境對峙事件似乎令國際上每一雙眼睛都緊盯「兵家之地」洞朗。身為全球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印度都亟欲爭奪亞太地區話語權。
想一呼百應,登上「武林盟主」之位,就看誰有能力打通東南亞經濟命脈,創造下一個絲路奇蹟。

計劃中的中緬泰道路路線。(網上圖片)

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中,29個一帶一路參與國領導人及外交人員聚首一堂,唯獨不見印度官員身影。印度外交部發言人Gopal Baglay指「無法認同一個無視(印度)領土及主權完整性的計劃」,矛頭指向對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穿過與巴基斯坦與印度有主權爭議的喀什米爾一事。

印度更警告參與國或要承受「無法支撐的債務」;絲路經濟帶上不少大型基建建設計劃均是由中國企業或銀行出資,參與國無力還款的情況下,中國或變成大債主。 說到這個份上,不難猜想到印方的意圖--另起爐灶。剛於上月,印度莫迪政府有一個較少媒體提及的動作,它通過了一筆2.56億美元的撥款,作為修建一段邊境公路之用,這條公路就是印緬泰公路。

總理莫迪的「東進政策」(Act East)進行得如火如荼,現正投資在與尼泊爾、不丹、孟加拉、中國及緬甸幾國接壤的東北邊界修建道路及鐵路連結,企圖與北京爭奪地區經濟及戰略影響力。

「中國對區域越發興致盎然,在它越來越富有時,它的影響力已超出國界。」印度的觀察研究基金會專家K. Yhome形容,所以當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旗下的南北經濟走廊計劃時,印度亦加緊腳步,與東邊的鄰里建立更緊密關係。

莫迪要擴張印度的地區影響力,印緬泰公路是其中一個重要計劃。(VCG)

   印度不作客 另起爐灶當起東道主

印度正計劃重啟一個在2001年時提出的跨國公路計劃,時任道路部長提出在印度與緬甸間修建一條「友誼之路」(Friendship Road),時隔多年的舊瓶新酒,促成了今日的印度-緬甸-泰國三邊高速公路計劃。

根據印度政府數據,過去兩年當局已斥資470億美元於發展邊境道路上,包括這條由印度曼尼普爾邦的莫雷(Moreh),穿過緬甸實皆省德穆(Tamu),最後連接泰國來興省美索(Mae-sot)的三邊公路。

一帶一路逐漸成形,印度提出延長印緬泰公路,將柬埔寨、老撾及越南亦納入其中,縮短由湄公河到印度的水路航運時間。

建路計劃由亞洲開發銀行批出貸款,而該計劃是在南亞分區經濟合作計劃(SASEC)的一部分。其他出資者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馬爾代夫、尼泊爾及斯里蘭卡。計劃令印度包含道路在內的基建發展投資額增至60億美元,比起2000年代的35億美元增幅近一倍。

事實上,印度東北面的基建發展,例如道路、橋及鐵路都一直相對落後;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戰略考量,希望阻止有如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時發生的中國軍隊跨越印度宣稱擁有的領土中。

莫迪為這條橫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橋主持開幕禮。(網上圖片)

但這同時阻礙了印度開發東南亞市場的進度,為了扭轉印度在地區貿易上的弱勢情況,改善道路基建實在是刻不容緩。而莫迪現時對華戰略態度亦大幅改變,就在5月時全印度最長,橫跨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的橋樑在莫迪宣布下正式啟用。這條全長9.2公里的橋樑可以加快印度軍隊出兵到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方稱其為藏南地區)。

「如果印度要成為其中一個亞洲發展動力來源,就必須建立基建連接,而(印緬泰道路)計劃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數據研究中心馬基特的觀首席經濟學家Rajiv Bisawas說道。

南北交通走廊開通後,印度將可與俄羅斯將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VCG)

   下一步向北進發 拉近與俄羅斯關係

印度除了內亂外患戰線廣開,發展經濟帶亦在多線進行。南北交通走廊(NSTC)是一條正在發展階段的跨大陸經濟走廊,長達7200公里,連接印度、俄羅斯、伊朗、高加索及中亞地區。

南北交通走廊結合公路、鐵路、海運的多重運輸方式,由印度西邊的根德拉港(Kandla ports)走水路到伊朗阿巴斯港(Bandar Abbas)、再用陸路及鐵路由阿塞拜疆的巴庫(Baku)到達俄羅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紅線:南北交通走廊貨運路線;藍線:舊有由印度運貨至俄羅斯路線。(維基百科)

印度與俄羅斯的貿易量相當低,2015年印度對俄出口份額只有16億美元,同年對香港出口數字達114億美元。印度政府認為,導致兩國貿易額持續偏低的一大原因是,貨運需要經過阿拉伯海、蘇彝士運河、地中海、北海及波羅的海,航程長達45日。

而走廊落成後預計可令孟買到聖彼得堡的貨物運輸時間減半。2014年進行的兩次演習顯示,新運輸路線更可將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並拉近與俄羅斯和伊朗的經貿關係。

印度發展多個計劃跨國經貿連接政策,與一帶一路抗衡,雙方的建設速度將是勝負關鍵之一,誰能更快打通交通通路攻佔市場,誰就能勝出這場「武林大會」。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