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海嘯】長壽很昂貴 你做好了準備沒有?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我可以活多久?」世界上許多人都想知道答案。撇除感性討論,現實點看,人生何時終結是個重要指標,讓人去計算總共需要多少錢,避免過度揮霍,或儲夠錢但沒時間享。隨着醫療和社會不斷進步,人類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不過長壽很昂貴,如果沒有預先籌謀,福氣也會變苦惱。

上世紀60年代40多歲的法國律師Andre-Francois Raffray在南部小鎮阿爾勒看上了一間公寓,於是遊說住在那裏的90歲寡婦Jeanne Calment轉讓單位。律師承諾今後每個月都向老婦提供2,500法郎的生活費,一直支付到她去世那天。她離開人世後,物業便歸他所有。律師心想婆婆已經90歲,餘下日子應該不多吧,這宗買賣肯定是穩賺。30年後律師去世了,但婆婆仍然健在,最終活到122歲,成為近代史上已認證最長壽的人。直到她去世時Raffray的家人所付出的生活費,是公寓的兩倍價值。

這個故事帶出的是,人類會估計自己的壽命去為將來投資,然而人算總不如天算,如何能夠及時行樂,同時保障晚年無憂,是永恆的學問。政府和保險業界同樣密切注視人類預期壽命的升升跌跌,因為一旦低估了人的壽命,便要付上高昂的代價,社會保障開支大失預算;保險公司的私人養老金亦會不勝負荷。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35個成員國中絕大部分國家的長者都以公共退休金,作為最主要收入來源,但這個比例在不同國家之間可以相距很遠,例如在英國和美國,國家養老金佔長者收入逾四成,但法國和意大利都已超過七成。對於這類「過分慷慨」的國家來說,人口持續老齡化是它們最不願見到的,養活這班長者就如一個無底深潭。如何避免當初許下的社會保障承諾淪為空頭支票,是這些國家正面對的一大難題。

相關文章:【銀髮海嘯】新加坡長者為何叫「樂齡人士」? 看養老政策可懂

人如何能夠及時行樂,同時保障晚年無憂,是永恆的學問。(VCG圖片)

  年老≠沒收入 退休金應增靈活性

私人退休金是公共養老金以外,另一個保障民眾退休生活的支柱,惟現時全球趨勢,大部分由僱主提供的退休金計劃,已由固定收益制(defined benefit plan)變成固定供款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前者是僱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約定方式支付定額退休金,或分期支付特定數額的退休金。由於固定收益制屬於長期承諾,僱主要自行承擔財務風險。

固定供款制則是指僱主或員工依約定方式,每年或每月撥出指定金額的退休金,交給信託人保管運用,員工可於退休時提取這筆錢,香港的強積金就是固定供款制。站在僱主的立場,固定供款制毋須複雜和精確的計算,可省回成本。不過對於打工仔來說,年老時能夠領取多少退休金,取決於基金回報率,一切皆是未知之數,難以保障自身利益。私人養老金的另一個問題是,今時今日退休和老年之間再無必然關係,因此金融服務業必須與時並進,推出新的退休金產品以符合客戶需要。

「到了65歲就退休,靠養老金過活,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道富環球投資(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資金管理人Alistair Byrne說。傳統的退休規劃思維一直強調「三個人生理財階段」,即財富保障、財富累積和財富分配。不過時移世易,退休年齡再不是一刀切,就好像Byrne大部分客戶一樣,即使過了退休年齡仍然留在工作崗位。他們都向Byrne反映,希望可以提早領取養老金,不用等到65歲,因為反正他們會繼續有收入。由此可見,以往死板的「三個人生理財階段」不再適用了,現在的人需要更靈活的退休金計劃。

相關文章:【銀髮海嘯】邁進「無退休時代」 日本人活到老做到老

想老來自在食,首先你要有積蓄。可是美國近四成退休人士的個人退休帳戶IRA和401(k)都沒有積蓄,情況令人憂慮。(VCG圖片)

  不知不覺增儲蓄? 英國有辦法

廣東話有句俗語叫「辛苦搵來自在食」,意思是辛勤工作,努力掙錢,無他,就是為了日後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不過想老來自在食,首先你要有積蓄。在美國,近四成退休人士的個人退休帳戶IRA和401(k),根本沒有積蓄,情況令人憂慮,尤其今時今日固定收益制已成歷史,退休年齡逐步推遲,人的預期壽命愈來愈長,以上種種都意味着我們這一代人,要比父母輩儲更多錢,才能過同一樣品質的生活。《經濟學人》指出,積蓄少的人,部分是因為掙回來的錢僅僅足夠應付基本生活開支,又何來積蓄?不過,有更多人是因為低估了自己可以活多久,同時高估了自己的財富可以維持多久。

「人總需要其他人在背後推一把。」三星集團旗下退休研究所的趙文基(音譯)說。丹麥和荷蘭的退休保障制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它們都是建立了強制性個人儲蓄計劃。另外,英國早幾年推出養老金制度改革措施,亦值得各國政府借鏡,當中包括自動加入(auto-enrollment)機制:所有年滿22歲的僱員,如果年薪超過一萬英鎊(約十萬港元),僱主有責任安排僱員加入公司的退休金計劃,當然僱員有權申請退出,但目前為止退出率並不高。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是「自動增加」機制(auto-escalation),一開始時的供款率較低,其後隨着年紀逐步增加供款比例,讓僱員「無痛」儲蓄退休金。

過度揮霍會增加社會保障網的壓力,但是過度儲蓄也會衍生其他問題。《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指出,過度儲蓄會導致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生產者不會再有生產的動機,繼而使財富增長陷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人永遠無法得知自己可以活多久,將來的健康狀況如何,也無從準確推算通脹率。說得極端一點,一個人應該用多少錢、儲多少錢某程度上都是「靠估」,正如貝萊德資產經理人Chip Castille也說:「儲蓄剛剛足夠退休用,沒多也沒少,是非比尋常的巧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17日星期一出版的第6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