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來最艱難時刻」 美媒:英特爾考慮分拆晶片設計和製造業務
當地時間30日,彭博社(Bloomberg)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公司正與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合作,以幫助渡過該公司56年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
據其透露,該公司正在討論各種可能的情況,包括拆分其晶片設計和製造業務,以及哪些工廠項目可能會被關閉。這些討論目前都是在私下進行的。他提到,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一直在就各種可能性提供建議,其中可能還包括潛在的併購。
這名知情人士還表示,這些方案預計將在9月份的董事會會議上宣佈。不過目前英特爾還不會有任何重大舉措,談判仍處於早期階段。彭博社稱,英特爾的一位代表拒絕予以置評,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本月初(1日),英特爾發布了一份糟糕的營收報告,其今年第二季度業績收入128億美元,按年下降1%,表現遠低於市場預期。淨利潤由盈轉虧,大幅虧損16億美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為盈利15億美元。預測第三季度營收也將低於預期。
這張成績單直接帶「崩」股價。當天開盤後,英特爾股價下跌26.06%至21.48美元,市值蒸發約320億美元,創下40多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彭博社稱,在那之後,有關採取相關措施「力挽狂瀾」的討論就變得迫在眉睫。
當時和成績單一同釋出的,還有涉及1.5萬人的裁員通知,裁員數量相當於員工總數的15%,這是英特爾100億美元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受該計劃影響,英特爾還將從第四季度開始暫停向股東派息。
綜合路透社報道,重大重組計劃進一步加劇市場不安情緒的同時,英特爾也陷入法律雙重困境。
在二季度財報公布一周後(8日),股東對英特爾行政總裁格爾辛格(Patrick Gelsinger)和財務總監津斯納(David Zinsner)發起集體訴訟,指控英特爾通過欺詐手段隱瞞公司問題,在公開披露訊息時存在重大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尤其是關於其代工業務的實際狀況,導致業績疲軟、大規模裁員及暫停派息。
上周(23日),英特爾董事會核心成員、馬來西亞華人陳立武突然宣布辭職,更進一步導致英特爾的負面危機持續發酵。
作為英特爾董事會中為數不多來自半導體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支持格爾辛格業務重組計劃的關鍵人物,陳立武離開的原因眾說紛紜。在美媒爆出他是因與董事會就裁員意見存在嚴重分歧,對英特爾管理層大失所望而辭職後,英特爾本就低迷的股價再度承壓下行。
「這幾週很艱難。」當地時間周四,格爾辛格在德意志銀行科技大會上對投資者坦言。他說,英特爾試圖在財報中對下一步行動提出「清晰看法」,但市場表現未能如預期做出積極回應。
彭博社指出,以86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英特爾已經跌出全球前十大晶片製造商之列。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已經下跌了接近六成,成為表現最差的晶片股;與此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了近兩成,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是飆升了近三成。曾經被英特爾按在地上「摩擦」的英偉達,2024年的營收預計將是英特爾的兩倍。
報道稱,究其原因,英特爾如今深陷泥潭與其代工業務有關,這要追溯到2021年格爾辛格剛被任命為英特爾新任CEO的時候。
當時,格爾辛格推出了公司重組計劃,將英特爾的半導體製造業務分離出來,使其作為一家合同代工廠,來為英特爾自己的晶片業務和外部客戶提供服務。他寄希望於此舉能重振英特爾在晶片製造商中的威名,並與台積電、三星等公司一較高下。
今年,英特爾的晶片代工業務被正式拆分出來。但該業務的鉅額虧損受到了廣泛關注。根據英特爾4月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文件,獨立後的晶片製造部門「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在2023年實現營收189億美元,按年下降31%,經營虧損達70億美元。
在瘋狂砸錢投資升級代工業務的同時,英特爾又在PC與服務器晶片市場遭遇殘酷競爭,營收大幅下滑,2023年英特爾營收反而比格爾辛格上任之前的2020年整整減少了240億美元。如此一來,縱是英特爾這樣的晶片巨人,也難以承受這般沉重的財務負擔。
對此,新加坡《商務時報》引述投資分析機構Global X的研究分析師的話指出:「隨着晶片買家大舉轉向AI晶片,英特爾正目睹其傳統數據中心業務受到侵蝕。另一方面,英特爾正在經歷一場充滿挑戰且代價昂貴的代工模式轉型。」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