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全球塑膠公約》料年底出爐 關鍵議題被忽略環保人士失望
聯合國治理塑料污染第四輪談判4月30日凌晨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結束。多國談判代表23日起開會,想讓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條約 《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盡快定稿,並首次開始就條約文本談判。
來自170個聯合國會員國和480多個觀察員組織的2,500多名代表參加這一輪聯合國第四屆塑料污染政府間談判全體會議(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on Plastic Pollution),他們討論在15年內減產40%塑膠。
《全球塑膠公約》草案有4大方向:首先是減少及替代塑膠製品,其次是設計可重複使用、回收與堆肥的塑膠產品;第三是發展物理與化學回收辦法;第四是加強現有塑膠廢棄物的管理制度。
聯合國將爭取在2024年底達成這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在前次會議中,各國同意在2024年底前確定公約的內容。它涉及塑膠製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其生產、設計、回收和處理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主任安諾生(Inger Andersen)在會上呼籲各會員國在距離年底最後談判期限的幾個月內繼續表現出承諾和靈活性,以實現最大的抱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此受各國政府委託,組織和管理相關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的工作。前3屆會議分別在烏拉圭、法國和肯尼亞舉行。計劃中的第5屆、也是最後一屆會議11月25日在韓國釜山舉行。
以下是這輪談判的四大要點:
真正動手做事了
這是各國首次開始就應該成為條約的文本談判。他們同意從現在起至今秋在韓國舉行的會議之間繼續努力。
部份與會代表未到渥太華前還擔心有關努力將陷入困境。但加拿大國會秘書達布魯辛(Julie Dabrusin,暫譯)說,會議的「語調和能量出現巨大變化」。
安哥拉首席談判代表維爾吉利奧(Santos Virgílio)稱,在渥太華的討論從分享想法轉向談判條約語言。他說之前與會者在這些會議期中一直在繞圈子,但沒有指明方向,而現在他們真的做起來。
與會者計劃在韓國釜山完成談判,以便2025年在外交會議上通過條約。由現在到釜山的會議,談判代表有的時間非常少,以跟得上處理問題的緊切性為要。
塑膠限產最具爭議
最有爭議的是限制全球塑膠產量這一意念。然而即使塑膠生產國和公司及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強烈反對,這一項仍保留在文本中。大多數塑膠是由化石燃料和化學品製成的。
與會代表將在兩個會議舉行的間隙討論的主題,表明他們下次會談的優先事項,可是塑膠生產不會成為工作小組的重點。他們將重點放在如何為條約的實施提供資金、評估塑膠產品中的令人擔心的化學物質,以及研究產品怎麼設計。
他們希望被聽見
有份參會的拾荒者希望,他們在全球各地同行的聲音能被聽見。來自肯尼亞、名為奇韋亞(John Chweya)的男子代表拾荒者參加會議。他說數十年來,拾荒者一直站在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最前線。
他希望條約承認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並協助他們過渡到更安全的工作。
取得一定進展 仍有巨大分歧
新華社5月1日稱,中國代表團會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本次會議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經過7天高強度的磋商,各方在會前零案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意見,案文的修訂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巨大分歧。
代表團稱,要實現今年年底前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文書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各方聚焦塑料污染核心問題,充分尊重各國國情和能力,求同存異,攜手並進。
中國代表團表示,會議達成關於會間工作安排的決定和成立法律起草小組的決定,是本次會議的重大成果。中方以建設性姿態深度參與磋商,對各項議題提出中國方案,在會議期間積極與大會主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溝通立場,增進理解。在會間工作重大議題上,與主要成員國協調案文,推動彌合分歧,達成一致。
中國代表團表示,會間工作組的建立,將為談判委員會下一次磋商提供有力的訊息和決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