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卡塔爾為辦世界盃涉貪或失主辦權 窮得只剩下錢
「在這裏,買汽油平過水,街上到處是百萬名車;拎購物袋、洗車或洗衫,從不用自己動手做,我們有家傭幫手;大熱天時,如果車子停泊快餐店外,便有人走過來替你落單,然後送上食物。」一名卡塔爾人這樣形容當地生活。堂堂石油大國,有錢,生活就是如此。
閱讀前篇:【星期日專題】斷交冇波睇?卡塔爾世界盃淪外勞地獄 球員變工人
卡塔爾人並非含着金鎖匙出世,他們早期以漁業和珍珠養殖維生,直至1920年代日本的人工養殖珍珠業開始崛起,使卡塔爾的珍珠養殖業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國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但隨着卡塔爾在1940年代發現石油儲量後,依靠石油令經濟急促發展,從此變得富強起來。
自1971年宣布獨立,這個海灣小國積極推動城市化的進程。憑着財富,平緩的沙漠也可築起一座座摩天大樓,在海上興建人工島,集購物商場、別墅及遊輪碼頭於一身。走在多哈商業區,就像人造森林,隨處可見大型基建項目正在施工中,曾是全國最高的阿爾發塔(Aspire Tower)塑造出中東大都會繁盛的一面。
用金錢堆砌世盃夢?
2006年在多哈舉行的亞運會,極盡奢華,甚至被譽為已達到奧運會級數了,當年卡塔爾已顯示向全世界展示實力和提升國家形象的決心。當然,亞運只是個踏腳石,這個舞台還不夠大。他們劍指全球最頂尖體育盛事,國際間只有兩大賽事乎合理想:奧運會和世界盃。
亞運剛完結,2007年他們果然申辦2016夏季奧運會,但失敗了;翌年捲土重來申辦2020年的,亦以落敗告終;不過他們依然死心不息,曾揚言再申辦2024那一屆,不過原來他們只是聲東擊西,將目標轉向2022世界盃。
2010年12月,時任國際足協(FIFA)會長白禮達(Joseph Blatter)宣布卡塔爾獲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踏上最大舞台宣揚國力的夢想終於近在咫尺,惟自此之後爭議不斷。
原因在於卡塔爾的主場條件並不出眾,當地夏季天氣酷熱,理論上不適合舉行足球比賽,最終竟能打敗其他申辦國如英、美及澳洲等「中標」,外界質疑有收賄買票之嫌。英國《泰晤士報》在2014年曾報道有關卡塔爾的世界盃賄選醜聞,指有證據顯示前亞洲足協主席哈曼(Mohamed bin Hammam)涉嫌向FIFA官員行賄共500萬美元以換取卡塔爾主辦權。瑞士檢方已介入調查,一旦發現任何違規行為,卡塔爾隨時被褫奪主辦資格。
同年另有指時任國際足協副會長華拿(Jack Warner)及其家人涉收授卡塔爾200萬美元賄款,以換取主辦權,據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介入調查事件。2011年兩人同遭FIFA暫停職務,華拿其後請辭,而哈曼更被FIFA終身禁止參與一切跟FIFA及足球相關活動。2015年華拿和另外數名FIFA前高層遭美國司法部起訴並發出逮捕令。
窮得只剩下錢
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卡塔爾的經濟基石。時至今日,卡塔爾的石油儲量已超過250億桶,天然氣蘊藏量高居全球第三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字,2016年卡塔爾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排名全球第一,高達14.6萬美元(約114萬港元),成為國民最富有國家之一。雖然如此,貧富差距依舊存在,該國的貧窮人口主要來自基層外勞,外勞的薪金待遇低於當地人。
卡塔爾政府把大量的收入用於國民福利制度,當地人看醫生不用付錢,又享有免費教育及住房補貼,生活用的水電煤由政府埋單,就算失業,也能靠領取政府補助金過活。
聽起來讓人羨慕不已,但生活無憂,不一定過得健康快樂,卡塔爾人頗多病痛。正因為當地天氣太熱,市民平日都不願離開有冷氣的家,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出現癡肥問題。據統計,卡塔爾的男女癡肥比例分別高達34%和45%,政府近年鼓勵市民減肥,多逛商場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