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做「氣候壞孩子」 看中國的能源革命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哈薩克阿斯塔納的世博會於上月揭幕,世博會主題圍繞未來能源,中國館是焦點,展示了「人造太陽」核聚變、高鐵模擬駕艙、未來能源夢劇場等中國再生能源發展成果。中國館又以「綠色絲路」為題,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館裏呈現的綠色願景相當美好,可問題是:怎樣才能達到?

煤礦塌陷區今日變成了浮動太陽能發電場。(視覺中國)

在安徽淮南市一個湖泊上,166,000塊鏡子般的太陽能板在水面閃閃發光,能產生4,000萬瓦特的電力,是現時全球最大的浮動式太陽能發電場——其實這裏也是一個煤礦塌陷區。隨着開採工作結束,附近土地連帶村落下陷成25呎深的大洞,雨水及地下水填滿這個洞,形成這個直徑超過1.5公里的湖泊。相信誰也沒料到這裏變成了一個巨型的太陽能發電場,無論是對於礦業安全還是推動潔淨能源,都是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里程碑。

安徽雖不算是內地煤炭產量最多的區域,但也算是次級的煤礦省份,其中淮北與淮南是主要礦區,歷年發生的礦難多不勝數,像上述的塌陷區、在各個採礦地區都很常見,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改建成浮動太陽能發電場算是雙贏方案。安徽省政府計劃將同類的浮動太陽能項目拓展至各地,將來合共提供的電力等同一座商業核反應堆。中國陽光電源公司更準備把這款技術出口至海外,包括日本、台灣、越南、新加坡等地,幾乎每日都有代表團來視察發電場,對這款平價防浪太陽能板興趣盎然。

哈薩克世博會裏,中國館展示「人造太陽」技術。(視覺中國)

對於冒着生命危險進出礦洞的礦工來說,在太陽能發電場工作舒適得多了。淮南這片發電場是由中國陽光電源公司營運,在發電場工作的員工,有的是在煤礦工作數十年的老工人,57歲的楊選成曾經歷礦難,20人的礦工隊伍一下子就炸死了一半。現在他們不用承受地底的悶熱,工作也遠較以往安全。由這一小處,已看到發展再生能源的好處,像淮南這樣的煤礦重鎮竟也開始轉型起來。

   再生能源市場吸引力 中印超越美國

中國現時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國家,煤炭產量及消耗量均是全球第一,佔全球一半,燃煤發電為國家提供70%電力,同時支撐400萬礦工的生計。不過近年中國的煤礦消耗量已緩緩下降,除了是因為經濟放緩對能源需求減少,也是因為中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計劃在2020年將煤炭能源使用比例壓至58%,及後至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總消耗的比例能達至20%。中國在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額早已冠絕全球。最近,安永會計事務所(EY)發表2017年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場吸引力指數,中國及印度雙雙超越美國,分別排第一、二。不少分析都認為,特朗普擁抱化石燃料的政策,將造就空間讓中國趕上再生能源的領導地位。

中國以往被稱為「氣候壞孩子」(climate bad boy),長年的空氣污染早已構成迫切的健康及經濟威脅。國家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曾表示,能源業也要優勝劣敗,雖不贊成「馬上讓煤電死掉」,但耗煤量將會每年逐步減少,煤炭、石油也將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成為能源改革一大動力。(Getty Images)

向國民保證新鮮空氣,無疑是中國擁抱再生能源的一大動力,不過正如《紐約時報》6月5日文章指出,中國發展再生能源,動力不是來自對抗全球暖化,更有充足的經濟誘因。「中國製造」的新能源裝備也降低了太陽能、風能成本,漸漸足以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競爭,「走出去」是未來的目標,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太陽能板,以及近半的風力渦輪是由中國製造,廉價的太陽能板正傾銷至世界各地。

內地製造商晶澳太陽能(JASO)於今年便先後於墨西哥及巴西開設分公司,作為進駐南美市場的據點。晶澳太陽能技術總監便說,傳統能源以往都是西方國家主導,但現時中國卻得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國家銀行也大量投資於太陽能、風能及節能技術上,「一帶一路」倡議也少不了這部分,為中東、亞洲、東非及東歐的夥伴推行潔淨能源計劃。其實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與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及老撾等國已做到電網互通,電力合作上已有成績。

深度閱讀:【01專訪】特朗普擁抱煤業 美國再新能源會可被中國超越?

   風電新貴股價瀉 揭急功近利毛病

中國政府支持再生能源發展,與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舉動相映成趣,外媒都吹捧中國將成再生能源的領頭羊。然而,在產業突飛猛進背後,中國的新能源仍有不少待解決的問題。近來在A股搶眼的華銳風電便是一例。2011年上市時發行價高達90元的華銳風電,在今年4月26日成了兩市唯一的「1元股」。

華銳風電本是一個神話,這家位於北京的風力渦輪製造商在2011年成為國內同業市佔率最大的公司,同年在上交所上市時股價曾打破A股記錄。中國風力資源豐富,綠色能源大行其道,股民都看好它的前景,但過去幾年華銳錄得巨大虧蝕,股價表現更是慘不忍睹,已臨退市邊緣。行內都試圖解構神話破滅的因素。撇除公司管理不善等問題,業內風力裝置增速太快、產能過剩、電網接納能力不足、渦輪質量參差也是原因。

內地風力發展迅速,出現「有電吃不消」的現象。(網上圖片)

自2010年起,「棄風限電」已成為內地風電產業一個慣常現象,風力渦輪大規模地裝設,出現風電過剩,尤其是在風機密集的華北、東北、西北這片「三北」地區,由於地區電網接納風電能力不足,渦輪產生的電力大量被浪費,加上跨區輸出電力的能力薄弱,當局不得不暫停營運一些風力發電場。而且,風力項目當時遍地開花,開始與火力發電直接競爭,但由於火電比風電更能推動短期經濟,各省為保障火電市場,實施棄風限電。

華銳股價由天堂掉至地獄,亦說明內地市場這數年對綠色能源趨之若鶩,各種新能源裝置如雨後春筍般降臨,可是有電吃不消。以風電為例,西北地區是風力發電場的主要地點,風電產量龐大,但用電量低,如何把電力輸送到電力需求殷切的東部地區,是一項重大問題。情況更壞的是,有些風力發電場建好了,若沒有接上電網,這是因風力場與大城市距離很遠,輸送電力的電纜也沒建設好。

「棄風棄光」問題拖延多年未解決,這也不單只有中國面對的問題,把再生能源妥善地消納及輸出,是全世界的共同挑戰。這除了是儲電、輸電、電網消納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考驗中央政府如何協調能源,在轉型的路上不能操之過急。中國再生能源有着美好的願景,然而在實際使用上與歐美仍有距離,例如葡萄牙去年成功在四天內完全依賴再生能源供電。德國更在今年4月30日創紀錄,在13個小時內全國電力有85%來自再生能源,有望達成於五年內廢核的目標,在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而言,才是真正的領頭羊。中國若真正要做到能源轉型,也必須有恆心地逐步向前。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