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傳:網絡輿情不能「一刪了之」 冀黨員幹部有不刪帖的胸懷
當前各類社交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發芽,重大網絡輿情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網民的「圍攻」、輿論的「拷問」,不少基層幹部也因此深陷「輿情劫」。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一些地方在輿情苗頭剛出現的時候「裝聾作啞」,等到事情「鬧大」之後又想著「封堵刪」,導致輿情失控,產生「引火焚身」的惡果。
浙江省委宣傳部打造的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11月11日發文《網絡輿情不能「一刪了之」》,點出一些黨員幹部面對輿情的「本領恐慌」,是源於對網絡輿情存在認知誤區,文章直指輿情的「降溫」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輿情處置效率,「一刪了之」很難實現,負面輿情靠「刪帖」是刪不盡的,期許相關部門和黨員幹部應該有「不刪帖」的胸懷,輿情處置如治水,當「疏」不當「堵」,重在標本兼治。
「浙江宣傳」在文章開頭,援引總書記習近平曾言,「既不能把網上政治問題當成一般問題,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警覺性,反應遲鈍、應付消極;也不能把一般問題政治化,把輿情當敵情,簡單粗暴、一刪了之」,列舉黨員幹部對網絡輿情存在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之一是黨員幹部視「刪帖」為化解輿情沸點的「萬能神器」。文章指出,一些地方和單位把輿情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在遇到突發事件以後,第一反應便是想方設法刪除負面輿情資訊,把刪帖當成解決實際問題,這屬於典型的「掩耳盜鈴」。
然而,輿情處置不等於資訊管控,採取簡單粗暴的刪堵辦法容易引爆網絡輿論的「猜疑鏈」,造成「你越刪什麼,網民越信什麼」,從而引發直指政府相關部門不當作為的二次輿情,留下輿情「病根」。
誤區之二,則視網絡輿情是網民的無端「抹黑」、故意「搞事」。文章認為,隨著網絡資訊技術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絡輿情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讓網民參與公共討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不能想當然地以為,網絡輿情都是負面的,網民的出發點都是惡意的,實際上很多輿情資訊都能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如若一言不合就想辦法刪帖、遮罩,導致社情民意通道遭遇「腸梗阻」,問計於民就成了「虛晃一槍」的花招。
與此同時,文章也特別提醒,輿情治理的最高境界其實是「治未病」。近年來,內地網上熱點輿情發生明顯「轉向」,直接攻擊社會體制的「顯性」輿情減少,而借民生議題煽動民怨的「隱性」輿情增多,實際上是在及時發出社會預警。比如,此前有關生育的話題在社交平台引發輿論熱議,緊接著各地相繼出台了優化生育的政策措施。
誤區之三,不少幹部認為網絡輿情是宣傳網信部門的事,與涉事部門無關。有的涉事單位和領導幹部在發生輿情時一味寄希望於宣傳網信部門,自己則當起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輿情「高燒不退」,負面資訊處理不掉,就認為是宣傳網信部門工作沒做好。而事實證明,很多輿情事件的爆發都是因線下處置不當所致,尤其在一些重大敏感事件中,沒有做好具體的事情,就很可能掀起輿情駭浪。
「浙江宣傳」發文指出,網絡輿情內含的社會價值、輿情治理邏輯、輿論傳播規律等特性,都促成了「一刪了之」註定失敗的結果。文章認為,從輿論傳播規律來看,負面輿情靠「刪帖」是刪不盡的,要想全網「消殺」,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反而推助輿情處置工作更陷入「越刪傳播越快」的「怪圈」。
另一方面,若從網絡治理的角度看,刪帖其實也是很多國家實施網絡監管的有效手段,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中,對於阻斷謠言及違法有害資訊內容等,刪帖確實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章列舉自2019年以來,中央網信辦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資訊200多億條,帳號近14億個。正確地刪帖,其實是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的有力抓手。
最後,文章期許部門與黨員幹部能與輿情「和諧相處」,在對於有威脅社會穩定、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違法違規的資訊內容,必要刪帖外,對於網民的批評性評論,文章期許相關部門和黨員幹部應該有不刪帖的胸懷,對於因為應對失當帶來的輿情「颶風」,涉事部門也該有主動擔當的勇氣和魄力。結語並以輿情處置如治水為例,應當「疏」,而不當「堵」,重在標本兼治,主張相關部門和黨員幹部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輿情素養和應對本領才是網絡輿情治理必備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