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不行內宣不行」 清華本碩博工程師的「非洲故事」何以破圈
日前,一篇題為《中國青年工程師的「發展主義」選擇》文章在內地社交媒體熱傳,本文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駐外工程師曹豐澤於2023年9月17日所做的一場演講的文字版。在該文中,曹豐澤用平實的語言分享了求學工作以來的經歷和思考,尤其是其在非洲工作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由此引出來的中國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尤其引人關注和深思。
綜合來看,曹豐澤該文至少提到了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首先是東亞社會單一的評價體系。曹豐澤1994年出生於黑龍江省,2012年參加高考,獲得黑龍江省理科第七名,進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本科。此後憑藉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並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曹豐澤在文中還想象了自己畢業之後的「北京中產」生活,最終選擇逃離這種生活,因為「經過這麼多年以來的心理轉變,我現在對東亞這一套從生到死的,基於排名的成就體系持有一種徹底的否定態度」,「就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2021年6月份我畢業,拿到了我的博士學位之後,我沒有絲毫的留戀就來到了非洲工作。」
這也是曹豐澤其文能引發廣泛共情的基礎,尤其是在今天年輕人失業率高企不下、社會各領域越來越內卷的狀況之下,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顯然是進一步反思此類問題的總源頭。
其次是戳破很多人概念中的「虛假非洲」。曹豐澤花了很大篇幅去談自己在非洲的所見所聞,包括薪資待遇、生活環境、當地的黑人勞工等。該文寫道,「在東南非這幾個新興的,發展速度較快的經濟體中,當地的黑人勞工實際上並不懶惰。他們實際上非常勤勞,並且幹活很守規矩,只要你教給他,他就能原原本本地按照你所說的流程認真完成,很少為了省事而偷工減料。」而且不同於主流國家正在普遍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非洲現在要做的是「破除馬爾薩斯陷阱」,因為「現在絕大多數的非洲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他們不是經濟不增長,他們的經濟能增長,但他們經濟的增長跑不贏人口的增長,也就是說他們物質的積累被人口的增長給填平了。」
曹豐澤還特別提到了他與中國知識分子交流的情況。「我們的知識階層,他們想象出來一個非洲,想象出來一個勞動階層的形象,然後想象他們的生活和麪臨的困難。連你的背景和人物都是想象出來的,你覺得你想象的他們的實際狀況得失真到什麼程度?」「所以很多時候我和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所謂的知識分子交流,剛說了三兩句話,我就覺得,他們這簡直就是你說城門樓子,我說胯骨軸子,根本沒法交流。後來我本人也像我幹活的同事們一樣,開始不願意跟這些知識分子交流。因為我只能感受到令人絕望的愚蠢。」
第三是外界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在促進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之外的質疑。比如「大撒幣」式的援建,曹豐澤直言「大家到現在還習慣於把我們這些出海打灰的工作稱為『援建』。大部分的工程,都是正常的商業合同,你給我錢,我給你打灰,然後我賺一個合理的利潤。援助當然存在,一般都是學校、醫院這種人道主義性質。換個角度說,我們現在畢竟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地球,我們做事肯定是要服從這種市場經濟的邏輯的,單方面的援助關係它永遠不可能長久,只有雙向的互利互惠的關係才有可能長久,這是一定的。」再比如「債務陷阱論」。曹豐澤寫道,「所謂中國債務陷阱搞新殖民主義這個說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任何債主,沒有一個不是希望債務人老老實實把債按時還上的。」
最後是中國的對外傳播。曹豐澤在文中多次談到這一問題,在其看來,「不管是工程師還是工人,大家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幹活,一個人能頂兩三個用,但是嘴皮子非常不溜,可以說是外宣外宣不行,內宣內宣不行。這就使得中國現在在『一帶一路』尤其是非洲國家的經濟存在非常強,人數也非常多。但是你回國一問,大家都對中國人在非洲的存在形態完全是兩眼一抹黑。學界完全沒有跟它有關的任何理論研究,甚至你問我現在有多少中國人在非洲,沒人能給你一個確切的數字。」
也因為這樣,所以「中國人在這一點上非常吃虧,國內尚且完全不關注,那你想想國外會對中國人的觀感很好嗎?那必然是不可能的,大家對中國人如果說沒有什麼負面看法,那已經是很幸運了,你還想奢求什麼正面看法。西方的文化霸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那是需要經年累月的高強度投入,高強度洗腦的,不可能是你埋頭幹活,然後人家日久見人心對你感動了的。正是由於這種沒有指導思想的指導思想,中國人裏不是九成九,而是十成十都是來吃苦賺錢養家餬口的,所以中國人在非洲的整體素質實際上也並不高。」
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對此也做出批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還要「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很快本月還將召開「一帶一路」十周年高峰論壇,結合曹豐澤一線經歷的講述,如何對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真正的思考」,以及破解「外宣外宣不行、內宣內宣不行」的局面,顯然也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不僅關乎中國能否扛起「全球南方」的大旗,也決定着中國與西方「文化戰爭」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