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者王緝思:中國已不對改善中美關係抱任何期望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著名學者王緝思表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共識是,用攻擊中國來團結美國,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對華立場也一致。同樣的,中國也因為美國這個外在威脅而團結起來。

王緝思說,中美關係惡化的癥結在於各自的國內政治問題,再多的對話都難推動兩國關係改善,中國也已不對改善中美關係抱任何期望。

王緝思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他星期一(4月3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的講座上,回應與會者提問時表達上述看法。

他說,中國國內的普遍看法是,中美關係處不好是因為中國崛起、美國衰退,中國遲早會在大國競賽中勝出,因此無需再韜光養晦,但他不十分認同這個觀點。

回看冷戰時期,王緝思分析指出,上世紀70年代初,蘇聯和美國國力也是一升一降,但兩國關係卻獲改善。以此推論,中美關係不必然因為國力一升一降而惡化,癥結其實在於各自的國內政治問題。

他說,中國對國內安全的關注大於外部安全,但美國卻試圖在新疆、西藏、香港、台灣問題上干預中國內政。他個人判斷,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洛杉磯時,如果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北京必有強烈反應。

外媒指出,蔡英文4月5日將與麥卡錫會面。(Reuters)

王緝思說,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共識是,用攻擊中國來團結美國,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對華立場也一致。同樣的,中國也因為美國這個外在威脅而團結起來。

「他們譴責中國,有他們的政治正確性,我們譴責美國也有我們的政治正確定性。」

王緝思說,美國對華政策幾十年來的立足點,始終是要改變中國,讓中國變得「少點共產主義、多點資本主義」。美國以為可以從中國內部推動改變,當更多中國青年學子到國外留學,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中國就會改變。

「美國人現在明白了,特別是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之後,中國還在上升中,但中共的權力基礎同樣獲得鞏固。中國的改變不符合美國人的預期。」

習近平2月7日在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新華社)

同樣的,王緝思說,中國也一度以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只對金錢感興趣,只要犧牲一點利益滿足對方,中美關係就會好轉,這是對美國缺乏全面瞭解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美國不僅看重經濟利益,它也有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希望國家團結,解決種族之間的問題等。

王緝思:改善中美關係中國已不抱期望

因為國內政治的關係,中美雙方要改變彼此的態度都很困難。王緝思悲觀認為,再多對話也難推動中美關係改善。他也表示很有把握地說,中國已不對改善中美關係抱任何期望。

「我和一些決策者談過,他們說,對那些試圖遏制中國的國家,我們要怎麼改善關係?」

74歲的王緝思曾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等職,也曾在2008年到2016年兼任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在多所美國知名大學擔任過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他的談話和觀點,被視為是瞭解中國政策的視窗。

中國的外交作風又與中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息息相關。

外交部長秦剛3月7日在兩會記者會上回應中美因台灣問題走向衝突的現實風險有多大的問題時說,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表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Reuters)

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國家安全」被置於顯要位置,作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章節獨立撰寫。

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已擴大到「16種安全」,包括: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路、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涉及多種領域。

王緝思在演講中說,中共領導人讓「國家安全」成了治理中國的關鍵範式,中共之所以把重點放在維護國家安全,是受內部和外部威脅的看法所致。此外,這還可作為「對沖合法性風險的策略」,並確保當國家從發展優先模式轉移時,中共在國內繼續獲得支持。

中國面臨的外部威脅,包括西方陣營如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等對中國的圍堵,以及美國對華技術遏制。

澳英美聯盟AUKUS對中國展開圍堵。 (REUTERS)

王緝思說,中共二十大之後,總體國家安全觀成了決策的指導原則,是用來回應新威脅的「強大意識形態武器」。中共認為目前正面臨極大威脅,維持國家安全的能力仍不足,因此提出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與此同時,中共也更警惕國內和國際威脅的聯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國全國兩會期間於3月6日參加全國政協聯組會時,就罕見地點名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王緝思說,習近平這番談話可以有各種解讀。他個人認為,中國領導人的言下之意是,「美國的遏制導致中國國內遇到一些問題。不是所有問題,但大部分問題都與美國相關。」

王緝思評估,「安全壓倒一切」將繼續形塑中國應對國內外事務的作風,這個觀念將加速執行並在習近平任期之後繼續沿用。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