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平視俯視西方比例上升,對美日好感度最差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今年9月23日到30日,《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對中國100多個城市年齡在14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展開問卷調查。連續兩年的資料顯示,「平視」乃至「俯視」西方的中國年輕人比例持續上升。該篇報道稱,中國在社會治安、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優秀表現,是他們自信的重要來源。

此次調查通過樣本庫會員線上填答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共收回1,655份有效問卷。

超九成年輕人「平視」或「俯視」西方

對於「今天提到西方國家,您的第一感覺是什麼?」這一問題,選擇「對等、平視、沒什麼感覺」等「平視」態度的受訪者(39.3%),以及選擇「沒什麼了不起、鄙視、討厭」等「俯視」態度的受訪者(54.6%),加起來超過93%。2021年,選擇這兩種態度的中國年輕人總共佔比90%。

與此同時,選擇「羨慕、崇拜、尊重、自嘆不如」等「仰視」西方態度的受訪者,大幅下跌。今年(2022年),選擇「仰視」西方態度的中國年輕人佔3.9%,比2021年(8.1%)下降一半多。

報道指,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去年對「5年前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裡是什麼感覺」進行調查,當時選擇「仰視」態度的年輕人佔比37.2%。

中美關係/中美貿易關係/中美貿易/中美晶片戰:圖為2022年冬季奧運會2022年2月2日在中國張家口舉行之前,美國和中國國旗在雲頂滑雪公園飄揚。(AP)

認同中國現在可以「平視」西方國家的受訪者中,20.8%的人認為這是中國不斷發展、實力提升的自然結果;20.7%的人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顯著作用,可以也應該更自信;13.5%的人表示,中國與西方在不同領域各具優勢,可以互相借鑑,而9.4%的人認為,西方國家存在的各種問題,使我們看待它們時更加客觀。

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中國在人權的尊重方面優於西方

當被問及「您認為中國在下列哪些領域中的表現優於西方國家?」時,分別有45.1%、40.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社會治安、歷史文化領域的表現優於西方國家,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對人權的尊重方面優於西方。

報道引述分析人士說法稱,美國國會山騷亂讓大家清楚看到,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實際上是內部動盪甚至是內亂。

美國國會衝擊事件 若特朗普拒絕作供將發生什麼事? | 香港01

2021年1月6日,美國華盛頓,一名特朗普支持者戴上了防毒面罩,參與美國國會騷亂事件。(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報道採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沈雅梅稱,美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等具有虛偽性,沒有在實踐中保障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公民能夠充分行使其政治和公民權利,受益的實際上是少數白人精英群體。

沈雅梅表示,相較之下,中國在更大規模上解決了更多人面臨的生存權、發展權等根本問題。從制度上來講,除了對人權的保護外,中國的優勢還在於治理的有效性,一個例子是制定長期穩定的規劃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調查顯示,約兩成受訪者認為相較於西方,中國在科技和醫療衛生等領域仍有差距。對於這一結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表示,這反映出對於西方中國年輕一代既有自信的一面,又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而承認不足是更高層次的自信。

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好感度降低?

調查顯示,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家整體好感度呈下降趨勢。「最近幾年,您對西方國家的整體好感程度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一問題,四成多受訪者表示好感度變差。

四分之一的年輕人對西方國家的印象「由好變差」,近20%的人「由差變更差」。13.7%的受訪者則對西方國家好感度變好。近六成受訪者不想去西方國家,比2021年上升超30%;想去西方國家旅遊的比例較2021年下降約24%;想去西方國家留學或訪學的比例下降約5個%,整體不足6%。

中國年輕人為何對西方國家好感度降低?受訪者選擇「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排擠、遏制、打壓或敵視」以及「西方國家在國際層面傲慢、雙重標準」的受訪者均超過50%。

俄烏戰爭也影響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家觀感。.(AP)

選擇「有些西方國家用強化對抗的方式干預烏克蘭危機」、「西方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受訪者佔總受訪者的30%以上。此外,西方國家的國內政治問題、社會治理問題也是造成中國年輕人對西方整體好感度變差的重要原因。

中國年輕人對美日好感度最差

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這7個國家中,中國年輕人對美國和日本的好感度最差,其中72.1%的受訪者對美國好感度「差」(含「較差」和「非常差」),70.1%的人對日本好感度「差」。

在對西方國家好感度變差的受訪者中,43%的人表示這是因為「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搞意識形態對抗」。

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或衝突,18.1%的人認為中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或衝突比較顯著,還有兩成多受訪者認為不存在矛盾或衝突。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美國故意挑起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矛盾。

中日關係: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日本自民黨二階派會長、前幹事長二階俊博等在2022年9 月29日出席於日本東京舉行的日中建交50週年招待會。二階俊博和日本外相林芳正舉杯慶祝。(AP)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38.9%的受訪者認同「西方文化滲透」中國的說法,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身更具擴張性、對抗性」或「這與西方國家經濟發達伴隨而生」;23.1%的人反對這一說法。

調查中,近四成受訪者認為西方媒體涉華新聞報導偏負面;30.2%的人認為西方媒體涉華新聞報導「正負參半」;只有不到兩成的受訪者認為西方媒體的涉華新聞報導偏正面。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表示,西方媒體在有關中國的話題上有時報導不夠深入和客觀。如果要讓世界看到更全面、更立體的中國,不被某一種極端的聲音所主導,那麼首先就要加強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流。

中國年輕人希望加強與歐盟交流

專家普遍認為,在中西方意識形態衝突日益加劇的當下,仍應持續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對於「您認為中國近段時間應該重點加強與哪些西方國家(以及組織)的交流與溝通?」近四成受訪者選擇歐盟,緊隨其後的是澳大利亞(33.1%)、英國(31.7%)、紐西蘭(28.6%)、加拿大(26.8%)、美國(26.6%);選擇日本的人最少,僅佔總受訪者的15.1%。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中國年輕人之所以認為中國近期最應該與歐盟加強溝通,部分原因是歐盟的「能見度」在中國有所提高。

圖為2022年9月2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抵達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出席會議。(AP)

除此之外,歐盟在對外關係以及國際事務中展現更多的是軟實力,這可能是中國年輕人對歐盟認同度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崔洪建稱,在和歐盟的溝通中,中國要堅持合作對話,同時保持耐心和定力,本著求同存異、文明互鑑、經驗共享的原則進行全方位交流。

在加強中西方之間交流與理解的做法中,「通過社交媒體帳號主動發聲」的做法最受年輕受訪者認可,約37%的人選擇這一做法。對「海外華僑華人、留學人員、志願者以及在海外的中資企業積極參與對外交流和合作」以及「開展媒體合作,推進對雙方多元、立體的報導」的認可率也比較高,分別有35.8%和35%的受訪者選擇這兩種做法。

《環球時報》引述專家說法稱,中國在和西方的交流過程中,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這樣才能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楊希雨認為,中國應該通過「巧實力」來加強和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善於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這對中西方交流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