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倡10年印40萬億投關鍵科研 辦2千間縣大學 保GDP年增5%
內地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清華大學教授鞠建東近日發文建議政府在今後10年,每年印3萬到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鈔票,投放關鍵技術研發,並開辦約2000間縣域大學,他相信10年內,內地經濟增長率就能穩定在5%以上,實現可持續的高速、高質素經濟增長。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清華教授:問題在產業升級不順
內地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鞠建東認為,內地需要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提振需求。內地也需要有效的「貨幣產業政策」將貨幣精準投放到知識化階段的主導產業,採取「反國際技術壟斷+縣裏辦大學」兩項結構轉型政策,實現可持續的高速、高質素增長。
他認為,內地經濟工業化已經完成,經濟從工業化時代進入知識化時代。「現在經濟下行主因是機構轉型卡殼(沒進展)了,卡的就是產業升級。」
鞠建東強調,不打破國際技術對內地市場壟斷,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無法實現。對於國際技術壟斷的方法舉措,內地需要培養本土技術的競爭力。
他建議,內地政府通過「反國際技術壟斷」政策——確保國外經濟體、企業,不能在內地市場份額不佔有超過超過關鍵技術市場70%以上的市場份額,避免內地掉入因產業升級沒進展而增長停滯。
每年發3至4萬億 投科研辦縣域大學
知識化產業需要大量人才支撐。鞠建東表示,內地人力資本和已發展國家相比,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失衡。2020年,內地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占比是30.56%,美國是88.40%;內地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占比是15.47%,美國是61.60%。
因此,他建議政府把貨幣投放到知識化產業,推動經濟的結構轉型,並在今後10年,通過每年增發3萬到4萬億元的貨幣投放,1萬到2萬億元投到核心技術研發,2萬億元投到「縣裏辦大學」。
他預料,縣域經濟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每年會推動1%的經濟增長,今後10年內地經濟增長率就可以穩定在5%以上,實現可持續的高速、高質素增長。
不過,縣裏辦大學有一些難點,包括師資、課程建設和經費來源問題。鞠建東認為,在數碼經濟時代,師資、課程建設可以藉助資訊技術,通過現有重點大學傳授經驗,進行幫助,帶領發展來實現。
他表示,內地新建縣域大學大約2000間,而內地985高校、211高校等大約有150間,每所重點高校通過資訊技術幫助10至20間縣域大學的師資、課程建設,可以快速滿足縣域大學初步的師資、課程需求。
10年40萬億經費來源問題,他建議政府學習美聯儲,印錢投到特定領域,支持產業政策支持「反國際技術壟斷+縣裏辦大學」兩項結構轉型政策,解決每年需要3至4萬億元的投資需求,實現內地經濟發展從工業化階段向知識化階段轉變。
他說,假設每間縣域大學的建設周期為10年,每年需要10億元投資,那麼2000間縣域大學今後10年每年需要2萬億元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