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繞飛至天和核心艙前向埠 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繞飛至天和核心艙前向埠 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撰文:蘇子牧
出版:更新:

4月20日清晨5時02分,中國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從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分離,繞飛至前向埠,並於9時06分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據微信公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報道,中國太空站工程使用的太空站各艙段、載人飛船、貨運飛船、中繼衛星及發射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工程其他分系統也有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

目前,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三號組合體狀態良好,後續將迎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問天實驗艙的到訪。

有關中國太空站建造進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4月17日曾表示,今年完成太空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對太空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中國還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都可以實現可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還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充套件艙段,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另外,中國太空站這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還將利用太空站艙內安排的科學實驗櫃和艙外大型載荷設施,開展更大規模的太空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主要涉及太空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太空天文與地球科學、航天新技術等眾多領域。

中國太空站成績單公布:21名航天員先後進駐 實現常態化太空生活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2024年12月30日,在即將迎來中國太空站(空間站)全面建成兩周年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
《報告》指出,太空站自在軌建造以來,共發射8艘載人飛船和7艘貨運飛船,共有21名航天員進駐,目前整體運行情況安全穩定,已實現常態化太空生活。

《報告》指出,兩年來,中國先後組織完成4次載人飛行、3次貨運補給、4次飛船返回任務,5個航天員乘組、15人次在軌長期駐留,累計進行10次航天員出艙和多次應用載荷出艙,開展多次艙外維修任務,刷新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的世界紀錄,完成包括2名港澳載荷專家的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擇優並啟動研製等工作。

2023年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對外發布由神舟十六號乘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機,通過飛船繞飛拍攝的空間站組合體全景照片。(新華社)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的畫面。(新華社)
2024年3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湯洪波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作業畫面。(新華社)

在中國太空站開展的首批空間科學、應用實驗與技術試驗項目進展順利、成果豐碩,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創新性。

據介紹,目前,中國共規劃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四大研究領域、32個研究主題,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軌實施181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物資,下行實驗樣品近百種,獲取科學數據超過300TB。

空間站Ti-Ni-V合金快速凝固的過冷能力和表面變形行為。(央視新聞)
微重力條件下擬南芥生長發育與開花情況。(央視新聞)
航天員在中國太空站內展開多項實驗。(央視新聞)

各領域科學團隊著眼國家重大需求,產出了系列原創性、前沿性、創新性成果,累計發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論文,獲得150多項專利,部分成果已實現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顯著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快速發展。

《報告》指出,中國太空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計劃在軌穩定運行10年以上,將在今後10至15年的運營中陸續開展千餘項研究項目,積極開展科學普及和國際合作,廣泛凝聚國內外高水平科學團隊,促進中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推動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