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快遞不上門」成潛規則 專家:最大問題在於企業自身
內地社會就快遞不上門的問題爭論多年,基本上未經過用戶允許,直接投遞快遞櫃等取貨點的現象成了潛規則,這也導致了諸如快遞丟失等一系列問題。而當局即將出台明確的強制罰款措施,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等,引起輿論關注。有專家近日對此表示,快遞不上門最大的問題在於企業自身,企業必須調整內部運營體系。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3至2020年,內地快遞業務單量增長近十倍,至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達到1085億件,僅「618」活動期間全行業攬收快件超65.9億件,惟另一方面,逾七成收件人對快遞不送貨上門的行為表示極度不滿意。
孕婦李嘉便是其中一員。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她去年「雙十二」期間網購不少家居用品,並將收貨偏好設置為需要送貨上門,更在快遞派送時提前給快遞員打了電話。可是一個多小時後快遞沒到,物流信息就顯示已簽收,令她不得不到數百米之外的驛站領取包裹。最後在經歷4次快遞不上門後,忍無可忍的她決定在黑貓消費者服務平台投訴。
這種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他投、私自簽收的現象十分普遍,幾乎成了潛規則,網友即便標明了「送貨上門」也無果。這導致快遞丟失、生鮮等貨物損壞,甚至個人私隱曝光等風險,如有民眾不慎取走隔壁樓棟同一門牌號住戶的快遞,回家拆開才發現了問題,擔心這會有利於不法之徒渾水摸魚。
近日,國家郵政局就《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提到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否則責任人將面臨最高3000元(人民幣.下同)的罰款,快遞企業面臨的罰款更高達3萬元。
雖然消息一出不少網民反應正面,但也有人擔憂基層快遞員的處境,認為他們將承受更大壓力。在北京從事快遞行業多年的李濤就介紹道,快遞公司要求每天的派單量達逾95%,否則每單派送費將被打折,同時還可能被罰款。他計算過,如按照公司規定派單前給每個客戶打電話溝通,他們每天只能完成一半的派單量。
他又指,如收件人信息清楚,他一般都傾向於上樓放到家門口,可是當快遞量在電商平台促銷期間激增時,他也會選擇投放快遞櫃,「沒辦法,送不完要罰款,一天就白幹了」。
對於相關現象,物流行業專家楊達卿認為行業不得不面對三個現實,一是農村勞動力不再大規模湧入城市,二是年輕人更願意從事自由、輕鬆的工作,造成快遞一線人員流失率高,三是行業長期低價競爭,使部分企業急功近利,對一線人員待遇改善和薪資提高不積極,令多數從業者月薪5000元左右,工作增量但難增收。
楊指這些因素下,按照現有人力供給,將無法滿足每件到門的配送需求,而網購消費中的多數工薪階層,收件時間正好和快遞上門時間錯配,故上門配送的矛盾必然會出現。
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則表示,快遞單量高速增長,但快遞公司的商業模式、內部的激勵機制等卻在過去七八年一直未見大變動,沒有跟得上市場的節奏。
趙認為快遞不上門最大的問題在於企業自身,快遞企業的商業模式、快遞網點的整合重塑問題、快遞員的激勵機制,這三大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導致所有的問題集中爆發,故企業需要考慮如何調整內部運營體系,如改變激勵、考核機制,對送貨上門和投放快遞櫃或驛站的快遞採取不同的計件標準等。他強調如果企業無法適應新的需求,將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