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涉強姦不會是最後一幕 演藝圈大染缸將掀大風暴|時事焦點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知名藝人吳亦凡被19歲女子都美竹爆料「選妃」式誘姦未成年人一事轟動輿論,其後更因涉嫌強姦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究竟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如何?又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反思?本文將為大家一一講解。

內地女學生都美竹指控吳亦凡誘姦未成年人:

+13

這次風波始於今年7月初起,19歲女子都美竹指控吳亦凡以「MV選女主角」、「工作室簽約新人」的藉口邀請參加酒局,並乘機灌醉誘姦多名女性,再對她們說「我會對你負責」等甜言蜜語。都美竹更聲稱,事件中有2名未成年女生,包括自己在內共有8名受害人。

吳亦凡則發文表示否認指控,表示他「從來沒有過什麼『選妃』!沒有『誘姦』『迷姦』!沒有什麼『未成年』!」(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互相指控 各執一詞

都美竹和吳亦凡一方在網絡上多次互相指控。都美竹聲稱吳亦凡一方派人24小時騷擾她,更散播她「睡了明星還不滿足、臭不要臉」的黑材料。都美竹又聲稱,吳亦凡的團隊試圖與她和解,金額從8千萬(人民幣,下同)到1.2億、2億都有空間,但條件是她必須交出受害者的資料且銷聲匿跡。

吳亦凡一方則指都美竹偽造聊天記錄以影片形式公然在網絡散播,惡意引導公眾對吳亦凡產生「違法」的誤認。雙方各執一詞,雙方又均表示已報警。(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形象一落千丈 合作品牌紛割蓆

隨著事件發酵,吳亦凡形象一落千丈,多個品牌宣布終止與吳亦凡合作或宣稱與吳亦凡的合作已到期,其中包括騰訊視頻、蘭蔻(Lancôme)、王者榮耀、韓束、立白、良品鋪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滋源、康師傅冰紅茶、得寶(Tempo)、華帝公司等。

此外,作為吳亦凡唯一確認的待播作品,古裝劇《青簪行》也面臨永遠無法播出的危機。據悉,《青簪行》是騰訊視頻的S+項目,投資至少過億,根據此前一些S+項目在相關公司財報的投資金額推斷,《青簪行》的總投資應該在3—4億左右。(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吳亦凡事件|都美竹否認詐騙收錢 還原被灌醉後送入臥室過程▼▼

警方公布案情 事件逐漸清晰

北京警方在7月22日通報吳亦凡都美竹事件,稱吳亦凡經紀人2020年12月以挑選MV女主角面試為由,約都美竹到吳亦凡家中參加聚會,都美竹酒後與吳亦凡發生性關係,此後到今年4月兩人保持微信聯繫。

7月31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更在微博公布,針對網絡舉報的「吳某凡多次誘騙年輕女性發生性關係」等有關情況,經警方調查,吳某凡因涉嫌強姦罪,目前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偵辦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多個官方媒體指其中的「吳某凡」即為吳亦凡。​​​(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內地律師吳法天表示,警方將吳亦凡拘留,「一定收集到了較為充分的證據」,而罪名一旦成立,至少判處三年有期徒刑,最重可處死刑。(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人民日報》於微博稱:「外國國籍不是護身符,名氣再大也沒有豁免權,誰觸犯法律誰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人民日報微博截圖)

官媒多番評論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吳亦凡事件發酵,事件的受關注度很快遠超一般娛樂新聞,明星的道德問題再次成為社會議題,多家官媒紛紛發聲表達意見。央視網發表題為《藝人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巨大責任》的評論稱,做藝先做人,做人德為先。藝人們應始終以此為從業的基本準則,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真善美內核的倡導者、踐行者和示範者。(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新華社的評論文章更直言,近年來,一些流量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因為打架鬥毆、嫖娼、吸毒、代孕、強姦等,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吳亦凡事件應成為演藝界的一次警鐘,國內娛樂圈存在的畸形生態該徹底整治了。(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此外,擁有加拿大籍的吳亦凡的身份問題也引起官媒關注。例如《人民日報》於微博稱:「法律面前沒有頂流:外國國籍不是護身符,名氣再大也沒有豁免權,誰觸犯法律誰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請記住:人氣越高越要檢點自律,越當紅越要遵紀守法。」 (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粉絲文化令偶像肆意妄為?

吳亦凡事雖然仍未結束,不過已在社會中引起有關粉絲文化的討論。在都美竹首次爆料她與吳亦凡的關係之時,就有許多吳亦凡的粉絲批評她是想紅或是詐欺,都美竹更被吳亦凡粉絲以私信方式進行威脅。而在都美竹之前,吳亦凡幾次桃色風波的女主角也都曾遭粉絲圍剿。

有意見指出,粉絲文化構建出了偶像與粉絲之間在權力上高位與低位的落差,有大陸自媒體直言,「偶像」們層出不窮的肆意妄為,「本身就是一種來自權力高位的暴力。」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近年來粉絲透過群體的力量舉報、攻擊與偶像有利益衝突的競爭對手的事件層出不窮,也引發官方關注並表示要大力整治亂象。不過許多網友提到,亂象根源還在社群平台。由於現時許多平台、媒體和KOL有賴明星貢獻流量,捧或踩都能收獲關注,甚至更樂於看見粉絲爭吵以賺取高流量。但社群平台對於帳號管理以及職業粉絲、網絡水軍都缺乏規管。此外,內地娛樂圈黑函、數據作假、惡意或過分營銷等亂象不改,只批評粉絲文化仍是治標不治本。(點擊閱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