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專家深度解讀「疫苗護照」 涉及分配問題乃至國家博弈
內地日前宣布推出「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為目前全球第一款「疫苗護照」,與此同時,歐盟、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泰國等亦紛紛考慮推出同類證明,令外界關注世界各國是否能藉此恢復正常的人員來往。
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蘇曉暉,近日就疫苗護照進行了深度解讀,以探討其推行所面臨的阻力和風險,以及對全球復甦的意味等問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她支持建立歐盟通用的疫苗證書以便成員國公民在歐盟內流動。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指,作為證明接種過新冠疫苗的文件,疫苗護照將以電子證明的形式呈現在手機上,屆時旅客可憑此免去隔離或新冠檢測,在部分國家也可以到餐廳就餐、參加大型聚集活動等。
崔洪建表示,歐盟提出此舉,主要是想確保成員國間保持開放,讓申根區人員流動不受疫情的過度影響,不過就開放成員國以外其他國家的人員往來而言,他認為現時的防疫形勢和客觀條件尚不成熟。他又指,由於歐美的疫苗接種策略和接種速度相對協調,因此歐盟與美國間的疫苗互認或會被優先考慮,相反歐盟與中國在疫苗接種策略上差異性較大。但他同時強調,中歐間有良好的溝通基礎,如雙方有向貨物和特定人員開放的綠色快捷通道,故中歐在人員流動方面可望進一步協調。
王義桅指出,歐盟內部不同成員國對推行疫苗護照的態度不同,如法國和德國在內一些國家憂慮為接種過疫苗的人放寬旅行限制,會對那些仍在等待接種的人構成歧視。蘇曉暉則表示,多國考慮推行疫苗護照,是基於恢復經貿往來的迫切需要,對那些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國家而言,便利人員往來成為下一階段可以考慮的行動。
相關圖輯:中國推出全球第一款「疫苗護照」(點圖放大):
對於推行所面臨的阻力和風險問題,崔洪建表示,疫苗分配的不平等,令疫苗護照難以在疫苗接種水平差異較大的國家之間推行,而各國的疫苗策略不同,也會令疫苗互認的協調更加困難。他續指,在疫苗安全互認方面,多邊合作可節約成本,提高認證標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而這或許是推行疫苗護照相對高效的可行方式。
相關圖輯:以色列已在國內推出「綠色通行證」(點圖放大):
王義桅指出,推行疫苗護照可能加大國際社會強者和弱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各國內部的不平等,同時就如何處理其涉及的法律規則制定、監管、倫理道德等問題,也沒有太多可參考的經驗。另外,健康碼國際互認也涉及人臉識別、網絡監管、數據安全等技術性問題,故疫苗護照背後存在經濟、政治、倫理及技術層面的多重博弈。
蘇曉暉則表示,許多國家尚未就評判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形成明確的標準和方案,同時各國尚需就疫苗安全標準的互認溝通協商,加上不同國家管理有異,可能帶來防疫漏洞和風險,故即使一些國家已經提出推行疫苗護照,但離實施仍有一定距離。
最後,就疫苗護照對全球復甦的意味,蘇曉暉表示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這對恢復全球人員往來、經貿交流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順利運轉皆有積極推動作用,也是,全球在後疫情時代必經的過程。王義桅指出,在後疫情時代,各國共同面對的重要任務就是經濟恢復,而全球供應鏈的恢復、實體經濟的發展與人員貨物的自由流通密切相關。崔洪建則稱,多國防疫已進入可控階段,而推行疫苗護照是各國從疫情中恢復的必經步驟。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