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護照︱中國創先河、世衛不建議 「國際健康碼」時機未到?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2021年3月8日對外表示,中國願與各國探討建立「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這能為雙方國家人員相互提供簽證等跨境旅行便利,推動構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人員往來新秩序」。
而這個消息最早出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於3月7日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回應記者時提到,中國將推出「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內容包括展示中方出境人員核酸、血清IgG抗體檢測結果,以及疫苗接種情況等相關健康訊息。此外,中國官方強調將會在充分保護個人隱私前提下進行認證。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2021年3月8日對外表示,中國願與各國探討建立「健康碼信息互認」(Reuters)

根據趙立堅的說法,雖然當前全球疫情持續進行,但若要世界經濟能夠回復,便利人員往來的需求便是日益迫切。而隨著近期世界各國紛紛加快疫苗接種,「疫苗互認」即將成為健康碼國際互認的核心內容。

不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辦事處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對此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接種後免疫力能持續多久,雖然接種疫苗能防止新冠患者的重症,但不一定能防止患者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克魯格表示能理解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疫苗護照的政治實現,不過他則強調,世衛運作的基礎是科學,世衛對疫苗護照有疑慮,不建議推動。

此外,目前世衛組織支援新冠疫苗電子證明可以高效準確地記錄接種資訊,但不建議將接種證明作為旅行要求。世衛緊急事務負責人里安(Mike Ryan)近期指出:「現階段並不是全球各地都有足夠的疫苗,如果在所有人還未能公平獲得疫苗的時候,就以是否接種疫苗作為人們能否出行的基礎,將進一步加深不平等和不公平。」

另外也有部分的反對聲音認為「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涉及到個人資訊隱私等問題,雖然疫情防控是至關重要的,但有許多國家認為防疫工作應該在不違反個人隱私,或避免和他國政府共用國民個人資訊的前提下。

此外,台灣方面也表示反對意見,台灣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苗護照」現在不宜拿來做實際的應用。他表示,等疫苗覆蓋率到達6成以上時,有望推動入境檢查作為縮短檢疫時間的標準。如未來疫苗護照在世界被認可,台灣也會採用,但認為按照現在規劃,不宜拿來做實際的應用。

從以上的討論來看,中國願與各國探討建立「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的立意雖然良好,但世衛則是站在比較謹慎的科學立場,不建議推動這樣的做法,因為目前還不清楚接種疫苗的人是否就不具感染力。此外,這個做法也可能進一步加深國際間的不平等現象。另外,這個認證機制背後也涉及到各個政府如何看待和處理個人資訊和隱私權的問題。因此相較之下,目前的隔離機制對個人來說雖然頗為不方便,但對社會整體卻是相對安全,同時也避免侵犯隱私權的問題。

只不過,世衛的提醒其實是針對「健康碼信息互認」中的疫苗護照部分,但有學者專家認為中國政府的做法其實是交互對照,包括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等多種資訊共同驗證,推動這些資訊的相互驗證有助於在保障安全和不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前提下,促進國際交往。

中國打算推出國際健康碼互認機制雖然遭到世衛組織的質疑,但從經濟發展和復蘇的長遠角度來看,這樣的機制仍然有其建立的必要性。只不過國際之間如何在推動的過程中排除政治因素,而單純只從科學、醫學和防疫的角度出發,恐怕仍有其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