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的「數據政治」:中國人均GDP、收入和居民消費
為期4天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10月29日閉幕並發布會議公報,10月30日,中共中央舉行記者會介紹五中全會。五中全會及其後的記者會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受到外界關注。
在六千多字的五中全會公報中,預測2020年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並提出要求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現行通用標準,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算是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但這僅是最低標準。而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人均GDP要達到4萬至6萬美元左右,高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需達到8萬美元左右。
儘管中國GDP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約14.96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位置,但因人口眾多,人均GDP僅超過1萬美元。而全球約有30個國家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中國內地則有14座城市人均GDP跨過2萬美元。
而在10月30日的五中全會記者會上,官方披露了「十三五」規劃部分經濟數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過去幾年,中國居民收入持續上漲,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
寧吉喆還說,中國目前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這意味着位於中國社會中間的「中產階級」不斷增加,對社會穩定作用明顯。
另外,中國居民消費方面,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36.9%。其中就消費結構而言,恩格爾係數(居民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從2015年的30.6%將為2019年的28.2%。2019年網上零售額達到10.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1.74倍。
消費持續增強,也逐漸改變中國經濟結構。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記者會上稱,相比外貿,中國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已對經濟循環起到主要支撐作用。而中國外貿依存度,即外貿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由60%以上下降到30%多。
儘管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但隨着疫情防控獲得成功,中國經濟逐步恢復。記者會提到,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由負轉正。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長0.8%。
由於其他國家疫情仍在持續肆虐,造成經濟停滯,因此對中國的產品需求大增。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按年增長0.7%,實際利用外資按年增長5.2%,均實現正增長,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資金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