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洪災】長江流域防汛壓力大 今年南方暴雨為何如此猛烈?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6月以來,內地南方地區持續暴雨,多省汛情嚴重。7月4日至10日,重慶、貴州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其中災情嚴峻的江西,鄱陽縣最少有14座圩堤出現決口險情。
以下通過Q&A的形式,由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細講解近期南方暴雨為甚麼持續久、強度大。

7月6日,受暴雨影響,上海外灘濱江親水平台的積水順樓梯流下,形成了小型瀑布。(中新社)

Q:近期南方暴雨有多猛烈?

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台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雨量超過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在7月4日至10日的強降雨過程中,湖北黃梅、浠水,江西吉安、峽江,湖南隆回等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突破極值。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重慶、湖南、江西、上海、廣西、四川等省份共計85站累計降雨量超過年降雨量的一半。

暴雨給長江流域防汛帶來了壓力,6月1日至7月9日,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達到369.9毫米,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話你知.降雨量的分類標準】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用毫米表示。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於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

在內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為10至24.9毫米;大雨降雨量為25至49.9毫米;暴雨降雨量為50至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為100至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7月12日,江西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超過1998年洪水水位22.52米。(齊魯網)

Q:近期雨情與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這標志內地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與1998年內地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如何?

專家指,綜合考慮範圍、持續時間和雨量發現,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1961年來第五強,1998年是第一強。

與1998年洪水相比,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等特點。從區域上來看,1998年暴雨過程覆蓋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超過250毫米區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廣西東部等地;而今年暴雨過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漢東部、江南大部及重慶、貴州等地,超過250毫米區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東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2

Q:近期南方暴雨為何陷入「車輪戰」?

6月以來,南方地區頻繁出現暴雨過程。其頻繁性不僅體現在強降雨過程多,而且暴雨一輪接一輪,間歇期非常短。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專家解釋,這主要與今年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

對內地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係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恰恰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體來説,今年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中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內地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而持續發生。

【話你知.由副高的北進南退來大致確定主雨帶位置】
5月上旬至6月下旬,副高位置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於華南。
6月中旬至7月下旬,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25°左右,雨帶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季節。
7月至8月,副高進一步北進到北緯25°~30°,雨帶隨之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
9月,副高南退,雨帶也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7月8日,江西南昌市灣里管理局中堡水系水位上漲。(新華社)

Q: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氣候似乎愈來愈反常,那麼此次持續強降水背後是異常的氣候在作怪嗎?據專家介紹,引發此次強降水過程的是一隻「怪獸」——梅雨。具體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戰場」——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原來,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並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線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

此外,這隻「怪獸」還從其他地方獲取能量,導致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由此,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也明顯偏多。

【話你知.甚麼叫梅雨?】

梅雨,又稱黃梅天,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鋒面雨,在每年的6月初到6月中旬於中國大陸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東部和江淮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陰有雨的自然氣候現象。梅雨開始的日子稱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

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並且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 相關圖輯|湖北洪湖新一輪暴雨 解放軍500名官兵搶險救災(按圖放大)

+11

Q:未來雨帶如何移動,防汛壓力是否會減輕?

7月以來,內地主雨帶維持在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帶階段性北抬。

短暫的間歇期之後,根據中央氣象台預報,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帶又將南落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此期間,主要強降雨區域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重慶東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專家提醒説,這與4日至7日強降雨雨帶有較大的重合度,需要關注降水的疊加影響。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帶東段北抬,長江流域防汛的壓力並不會減輕,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明顯降水依然會給水位高位運行的江河庫湖帶來威脅。

相關圖輯|「長江1號洪水」7月2日平穩通過三峽庫區(按圖放大)

+4

Q: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愈加頻發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專家指出,雖然目前很難將單獨的一次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增多增強。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來,中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發生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范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