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下行「來勢洶洶」 蔡英文有何底氣「逆風飛翔」?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擴散,世界各地的疫情也陷入持久戰,連帶使得世界經濟亮起紅點。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Bridgewater)於當地時間2020年4月21日發佈研究報告,指出疫情對全球企業損失約20萬億美元,情況遠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嚴厲。

另一方面,中國國家統計局於4月17日發佈2020年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為負6.8%,是中國大陸有季度GDP紀錄以來的首次衰退。根據數據顯示,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為人民幣廿兆六千五百零四億元,按年2019年第一季大幅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台灣商家也受到嚴重影響。(中央社)

而台灣的情況或許也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4月14日發佈《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報告,將台灣2020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測值由原先的1.9%大幅下修至負4.0%。此訊息一出,卻遭台灣官方駁斥,台灣財經部會官員紛紛認為IMF嚴重低估台灣的經濟成長。

對此,蔡英文則是回應, 「2020年經濟成長率有多少,還有待後續發展,仍有一些變數,但整體上來說,台灣疫情控制穩定,整個經濟元氣雖面臨到一些挑戰,但不管企業或員工,都在層層政策工具運用底下,維持續航力,再加上還有很多投資計畫蓄勢待發,相信今(2020)年的經濟情況,和台灣的成長力,應該是還好」。

不過,民間企業的態度或許並沒有這麼樂觀。疫情衝擊飯店餐飲業自嘲「海嘯第一排」,知名連鎖餐飲業王品創辦人戴勝益於4月20日表示,「疫情應已讓一半的小企業倒閉,盼政府助恢復活力」,此外,雲朗總經理盛治仁則認為,「盼政府用更急迫、最大的力道來協助受衝擊業者」。

而蔡英文認為台灣的在2020年的經濟氛圍應該是「還好」的底氣究竟是從何而來呢?主要跟民進黨政府不斷加碼的紓困計劃有密切關係。

而蔡英文在3月19日的講話中表示,「為因應疫情的影響,維持產業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除了運用紓困與振興特別預算600億元,幫助產業解決問題,再加上各部會盤點以緩濟急預算和基金共400億元,總計將投入1,000億到紓困振興方案中」。

不過隨着疫情進入持久戰,行政院長蘇貞昌又於3月31日在立法院會接受備詢時表示將會「加碼」,「當初編列特別條例時,疫情以中國為主,但現在各國都很嚴重,他坦言特別預算編列的600億元已經不夠,並強調,未來政府將隨疫情變化大舉投入」。

台北士林夜市晚間逛街人潮。(中央社)

台灣立法院會於4月21日三讀修正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部分條文,在原訂第一波紓困預算已有600億元(1新台幣約合0.03美元)的情況下,再追加特別預算新台幣1,500億元,此外,三讀修正條文也規定,得視疫情狀況,以不超過原預算額度內(2100億元)再編列特別預算,送請立法院審議。換句話說,原本的紓困僅有600億新台幣,但在所謂的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滾動式政策」下,目前加碼到2,100億,而未來視情況可再追加2,100億,可謂「超級加碼」。

行政院長蘇貞昌先前在2020年4月初宣布,因為疫情的影響,將準備用第二波紓困經費1兆500億救台灣。其中包括特別費2,100億元,以及移緩濟急原規畫1,400億元。至於貸款的部分,原規劃3,500億元,再加碼3,500億元,包括央行丶郵政儲金丶各公股貸款額度,合計達7,000億元,全部相加達1兆500億元。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全球各地政府紛紛推出經濟紓困方案,歐美國家基本上預算規模都投入佔GDP比重到達兩位數,而台灣預計投入1兆500億,也達2019年GDP的5.5%。然而這些經費的投入往往被外界認為是「直接撒錢」,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民眾的民生問題,但也恐在未來埋下政府更大的財政負擔與社會的經濟隱患,而台灣是否能夠避開這樣的陷阱,得視未來紓困發放的相關政策,仍然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