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上空的暗戰】兩岸電子戰攻防 台軍曾以為要向大陸投原子彈
2020年3至4月間,解放軍與美軍各派遣多架軍機在台灣周邊海域多次巡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轟6、殲11等知名戰機外,解放軍與美軍都派出具有電子對抗或偵搜功能的軍機,這顯示雙方皆欲凸顯自身對電子戰的重視與能力。畢竟電子戰能力若愈優越,就愈能在實戰中先發制人,一舉摧毀對方的預警與反擊體系,陷入眼盲聲啞的窘境毫無招架之力。
不過台海兩岸間的絕密電子戰,早已有來有往地攻防半世紀以上。當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台軍與美軍依恃優異的戰機不停轟炸與偵搜中國大陸。台軍於1956年至1957年間,還將美製C-46運輸機改裝成陽春版電戰機,以「東二計劃」(又名老牛計劃)為名,飛往距大陸20到30浬處的3千米以上高空,監聽與蒐集解放軍在攔截台軍機時的通信資料。此外,台軍還按照美國製定的「獵狐計劃」,利用P-4Y巡邏機電偵解放軍的雷達與通信性能。
而蔣介石本人也頗重視推進台軍電子戰能力,1962年還稱「為使勝利更有把握,希望美協助130 機(美國C-130運輸機)五架,反雷達機二架」,希冀用電戰機成全他的反攻大夢,但美國始終不肯同意。唯獨電戰任務,美國一直依賴台軍代為執行。而台空軍第三十四中隊(即「黑蝙蝠中隊」)與第三十五中隊(黑貓中隊),便是此類隱蔽行動的產物。
兩中隊乃由美國提供裝備、資金與訓練,台軍則挑選菁英飛行員,負責刺探大陸情報甚至空投等任務。起初,黑蝙蝠中隊多使用美製B-26、B-17轟炸機改裝成的偵察機,其後又採用P-2V、P-3A等偵搜性能更出色的偵察機。任務途中,黑蝙蝠中隊還得時常誘使解放軍追擊,以便趁機蒐集中共的雷達與導彈參數,以及定位防空陣地的位置。
1964年中共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美國急於獲得相關信息,遂又將腦筋動到台灣身上,黑貓中隊因此奉命於1967年前往新疆羅布泊偵照,同時投擲蒐集數據的儀器。台軍飛行員莊人亮(1937─2013年)坦言,當時他不知任務詳情,以為美國打算朝大陸扔原子彈,因此悄悄備妥一份東京地圖,打算在起飛後轉至日本投下。待莊人亮看見掛在U-2偵察機腹的吊倉不像原子彈,這才緩了口氣。到了1969年,美國中情局又改裝酬載量更大的C-130運輸機,密令黑蝙蝠中隊自泰國塔克裏(Takhli)空軍基地起飛,飛往甘肅酒泉發射場空投兩具觀測器,是為「奇龍計劃」。從此,美國對中共的核武發展進度多少有了點底。
不過台軍與美國的諸般入侵,對早期缺乏先進雷達、又無完善空防的解放軍來說確實很頭疼,殲擊機出動後不是撲空,就是迎擊失敗。例如1955年解放軍出動246架次戰機攔截,但竟只有20次確實發現目標軍機,且未能擊墜。尤其是P-2V偵察機還配備可干擾戰機雷達的金屬片和玻璃絲,又裝上了護尾器,電子干擾能力堪稱先進,故解放軍一時之間幾乎無如之何,甚至發生過追擊時撞山的悲劇。其後解放軍依靠蘇聯制米格17與仿製的殲5戰機,苦練夜間索敵與配合地面雷達的戰法,才取得擊墜多架黑蝙蝠中隊偵察機的戰果。接着當解放軍的空防進一步優化後,台軍就更無便宜可佔。
於「奇龍行動」中擔任正駕駛的黃文騄(1932─2010年)表示,P-3A偵察機雖加裝雷達干擾器,但卻有無法修復的故障,加上「中共的裝備改善的速度已超過我們的配備,黑夜攔截我機的技術也有進步,黑蝙蝠中隊對大陸偵測損失越來越慘重」。最後台軍不得不於1967年停止黑蝙蝠中隊對大陸的偵搜任務,反而轉至越南、老撾等空防更落後的國家,秘密執行「南星計劃」、「金鞭計劃」等運補與電子偵搜的特種任務,將電子戰戰場延伸至東南亞,幫美國的全球戰略秩序添磚補瓦。
而以U-2高空偵察機更教解放軍警惕的黑貓中隊,則出自台灣與美國簽訂的「快刀計劃」。U-2偵察機由於可攀升至2萬米以上的高空,故解放軍戰機根本沒法追上。曾駕駛過U-2的前台灣空軍上將華錫鈞(1925-2017年)就曾說過,面對解放軍戰機「我並不感到威脅,唯一擔憂的是飛機引擎可不要出問題」。畢竟U-2偵察機安全性不足,引擎又會在高空熄火,故比起解放軍,U-2飛行員們更擔心自家偵察機的可靠性。
但解放軍很快就在1960年中蘇交惡、導致蘇制S-75(北約稱薩姆SA-2)防空導彈不足的困境下,摸索出更有效率的索敵策略。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1949─1965年)採取游擊戰術,推估U-2可能行經的路線後,將初創不久的地空導彈部隊(又稱543部隊)作戰營配置上去,接着再利用頻繁地調動軍機引誘U-2前來探看。此舉果然奏效,543部隊成功於1962年9月擊墜陳懷生(1928-1962年)駕駛的U-2,震驚台軍與美國高層:科技落伍的解放軍怎麼可能將U-2給打下來?
為了反制解放軍,美國中情局特意於U-2上加裝可探測導彈電波的12號預警系統。身為陳懷生後備飛行員的華錫鈞說道:「十二號系統的顯示儀表是一具直徑二吋的陰極線管……表上沒有刻度,一切指示都是比較性的,看來是應急趕製出來的儀表,是否真能派上用場,還需要實地試驗」。而當華錫鈞成功返航後,發現美國海軍輔助通信中心竟代表美國政府致函讚揚,「大概是因為這種電子戰系統首次實戰測試成功」。可悲的是,儘管出生入死的台軍以為這些任務都是為了「反攻復國」,但在美國的宰制下,實質上僅是試驗美國武器與分攤風險的祭品。
12號系統一度成功讓台偵察機來去自如,但解放軍很快就察覺U-2偵察機肯定有過改裝,於是改用波長不同的高炮用雷達盯住U-2,待其進入極近的射程內時才打開S-75導彈的制導雷達。此法令U-2的12號系統縱使出現警告,也已來不及讓飛行員反應。於是,黑貓中隊飛行員葉常棣就這樣於1963年11月被擊落活捉,1964年7月則是李南屏(1930─1964年)機遭擊墜。解放軍也從葉常棣的口中與U-2殘骸一窺12號系統的真面目,並就此利用雷達的照射天線研製「反電子預警2號」,令12號系統根本起不了作用。
對此渾然不覺的美國中情局,又加裝可致使導彈偏移的13號系統,但限制必須在12號系統警告後方可由駕駛員手動開啟。只是若12號系統察覺不到導彈來襲,駕駛員又要如何得悉該打開13號系統反制?因此黑貓中隊的又一名駕駛員張立義(1929─2019年),於1965年1月在內蒙古包頭上空被擊墜,且百思不得其解為何12號系統沒有奏效。而解放軍利用張立義機的殘骸,又研發出對抗13號系統用的26號與28號反干擾電路。
接着1967年解放軍成功打造抗干擾性能更強的紅旗-2防空導彈,同時也利用國產化技術,擺脱蘇制裝備不足的短板。1967年9月解放軍再創下擊墜黃榮北機的戰果,自此之後黑貓中隊不敢再深入大陸探照。除此之外,解放軍還試圖改裝轟5為轟電5電戰機,於轟6加裝干擾雷達與無線電的裝備,以及替殲5搭載X波段干擾機,並干擾金門台軍基地的雷達,顯示電戰能力的進步。
不過兩岸在冷戰時期的電戰較量,尚屬電子干擾與反干擾的「軟殺」,還遠遠不及美國利用台軍捨命偵查、與越戰經驗開發出反輻射導彈「百舌鳥」(AGM-45 Shrike)的「硬殺」工具。對此短處,解放軍與台軍均力行相關研究。前者雖一度囿於技術與資金不足,歷經空警一號預警機研製失敗、向以色列採購費爾康預警機(EL/M-2075 Phalcon)遭美國阻撓等挫折,但最終靠着自力更生,仍費力研發出空警2000、空警500等國產預警機,供航母艦隊用的空警600模型也於2018年上艦測試,彌補預警系統的不足。同時殲轟7、殲15、殲16也被目睹或報道過電戰機型的現身,加上鷹擊-91、霹靂-16等導彈反輻射型號的研製成功,還有ASN-301反輻射無人機,故解放軍的電子干擾與電子摧毀戰力皆已成熟,已非早期被動應戰的吳下阿蒙。
反觀台軍,雖曾有不少斬獲,但先進裝備幾乎都是美國出借,成果也優先供給美國,因此幾無自主權與技術積累可言。且美國利用台軍蒐集來的情報愈發了解中共後,終決定改善雙方關係,因而有了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與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年)的相繼訪華,並甩手撤回在台所有機密武裝。
面對美國的現實,前台灣空軍情報署長衣復恩(1916─2005年)忿忿不平地抱怨道:「美國F-4幽靈式戰鬥機及F-105機,以電子反制方式對抗北越的薩姆飛彈,這可以說全是U-2多年來努力的成果」,但「折損那麼多菁英,除證明我們的訓練精良,可以承接冒險犯難的任務外,又能代表什麼意義呢」,揭露台軍九死一生、到頭來僅是充當美國戰略附庸,加劇兩岸同室操戈悲劇的事實。
一旦沒了美國的支持,台軍戰力立刻大打折扣。譬如執行「奇龍計劃」的主角C-130運輸機,台軍遲至1986年才正式取得,並在1993年購得一架C-130改裝的電戰機「天干機」,而該機也是台軍迄今為止唯一一架電戰機。而台軍的F-16戰機也無先進電戰莢倉,甚至為了爭取美國升級F-16戰機,還不得不同意購買較陳舊的AGM-88B型反輻射導彈。雖然台軍於2020年4月透露台中山科學院正在研發經國號戰機用的外掛式電戰莢倉,但恐怕仍緩不濟急,也沒法翻轉兩岸軍力的驚人差距。
爬梳兩岸這場綿亙五十年以上的電子戰歷史,其實不僅象徵台海兩岸實力的消長,這更是太平洋兩岸相互比拚的縮影,起步較早的台軍僅是美國科技的打手。尤其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後,台灣更只是美國資本與老舊軍武的傾銷市場。對此,台灣應當記取教訓,並看清兩岸綜合實力已呈壓倒性對比的形勢,更別誤信美國可做為「反獨拒統」的堅強後盾,否則將徒然重演親痛仇快的民族悲劇。再說,無論是槍林彈雨的熱戰、抑或激盪在信號間的電子戰,都早已在1949年後註定:台灣不會是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