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習近平在4月8日政治局常委會釋放了甚麼信號?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4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求「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被認為釋放了重要的信號。這次會議既透露了中共高層對未來時局的最新研判,也暗示了對未來經濟發展壓力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悲觀預期。即使是像中國這般的全球性大國也已經倍感壓力,那麼,國際局勢是否會急劇惡化,又會惡化到怎樣的程度?

中共高層再現危患意識

與早前幾次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委會相比,本次會議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以分量很重的筆墨陳述了中國外部或者說全球性的變化與風險。例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表示「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3月29日,習近平前往浙江考察寧波港口及當地園區復工復產情況。(新華視點)

新冠病毒的源頭尚不清楚,但是已然傳播到了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截至4月9日僅有不到20個國家沒有宣布發生疫情,其中大多數是分散在西太平洋的島國。而對於那些已經遭到疫情侵襲的國家而言,苦日子或許才剛剛開始。目前僅官方公開數據顯示就已有近160多萬人染疫,9萬5千多人死亡。其對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和對國際局勢的深刻改造,或許也只是初露端倪。

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治,將不可避免使得絕大多數民眾受感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會染病去世,整個國家都將受到重創;即使採取像中國那樣的措施,也至少需要承受兩個月時間的社會和市場停擺,更何況沒有幾個國家的防控手段和效果能夠達到中國的水平。那麼,全球經濟大幅倒退、社會趨於紊亂,甚至國家動亂、失控、暴發戰爭,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悲觀情景。習近平所說的「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應該就包括這些可能性。

而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美國。在新冠疫情發生之際,中美持續兩年之久的貿易戰剛剛按下「暫停鍵」。如今全球疫情的「震中」由中國轉移到了美國,美國應對疫情的局面令人不忍直視。作為全球第一大國,美國如果長時間無法控制疫情,將會導致的可能結果是可怕的。屆時美國不僅無法在全球共同抗疫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還有可能會成為全球疫情的巨大傳播源,不排除進一步向外轉移矛盾、導致國際糾紛和衝突,進而加劇全球秩序動盪的可能。

事實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前,全球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出現回潮迹象,從難民危機到歐洲右翼崛起,從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到英國「脱歐」,全球秩序就有生變的徵兆,經濟全球化也被認為將會倒退。與此同時,還有更長遠視角里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與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相對衰落」。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並非改變了這一進程,而是起到了加速的效果。

中共在2018年提出的「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不得不說頗有遠見。作為一個有着很強憂患意識的政黨,習近平此番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傳遞了一以貫之的憂患意識,然而過去的中共政治局會議或常委會公告中從未出現過類似表述。

2012年中共十八大就是在黨內「四大危險」、「四大考驗」的警示下召開,此後習近平對中國內部的一系列整頓、改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問題。不過中國境外的危險與考驗正在急劇凸顯出來。此次新冠疫情則是正在從中國內外兩個區域對其進行考驗。

習近平要求「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被認為釋放了重要的信號。(資料圖片)

新冠疫情對中國的後續衝擊

具體來看,這種擔憂可能至少針對四個方面。

第一,就新冠病毒疫情來說,針對性疫苗和特效藥能否研製出來尚且未知,距離大規模使用更需時日。由於其他國家最終能否完全扭轉疫情、消滅病毒不是由中國所決定,該病毒最終會有很大概率會與人類共存,形成長期性、周期性疫情,對中國造成持久性的外部輸入和反彈的威脅。或者中國境外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之後形成「群體免疫」,但擁有抗體的人同時也成為病毒攜帶者與傳播源,也會對威脅到中國的生物安全與國家安全。

第二,儘管新冠病毒源頭至今是未知之謎,但是由於新冠疫情最先在中國被揭開,加之西方媒體和政界人物有意無意的引導,可能會形成對中國十分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例如要求追究中國責任、對其他國家賠償。這種情況進一步發展,則可能導致令中國應接不暇的外交糾紛,也會對中國造成很大麻煩。

第三,國際局勢有可能出現劇烈變動和洗牌。美國目前仍然自顧不暇,而且可能會成為國際格局裏的不穩定因子,更難以擔當起領導角色,而中國則遠遠沒有形成足夠的體系和能力取而代之。幾乎所有國家都將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挑戰和考驗,國家制度可能因之崩潰,並導致國際外交秩序的紊亂。而且,由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的這場裂變,可能會是長期性的。屆時會否因為疫情被分化重組出新的國際關係,還需進一步觀察。

第四,經濟全球化分工體系或將重構。隨着疫情的擴散,「封城」、「封國」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常規操作。防護物資緊缺的背景下,對本土產業的重視猶勝往昔。國際間的資本、產業、技術、知識等方面的流通與分工則可能受限。這對於已經深深嵌入全球體系的中國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確定性,其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進出口貿易將面臨風險。

另一方面,作為率先扭轉疫情的國家,中國的生產生活秩序正在迅速恢復。4月8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對本國「復工復產」的重視也甚於往日。相比於3月18日政治局常委會提出的「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以及3月27日政治局會議「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都把「復工復產」放在宏觀部署之間簡單幾筆帶過,而4月8日的政治局常委會公告則獨起一段來談,更稱「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要加大復工復產政策落實力度,加強對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扶持」。新一輪部署更為全面、細緻,對於「復工復產」的緊迫感溢於言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不久前的4月3日,被公認為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通過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聲稱「在此次疫情之後,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現在的情況就像在1944年末一樣,充斥着一種呼之欲出的危險感。這種危機不是針對任何一個特定的人,而是隨機和毀滅性的打擊。」

而對於中國而言,不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關鍵還是在於中國自身。中國的根本則在於國內。中國擁有13多億人口,這既是規模巨大的生產者,也是規模巨大的消費者。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國防軍工實力也不容小覷,中國或許也是最有底氣抵擋住國際變局的國家。早前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率先扭轉疫情,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