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頻現「假陰性」 專家:高溫滅活或致新冠病毒降解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未停息,內地有為數不少的病例顯示,核酸檢測容易出現「假陰性」結果,形同「漏檢」。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發育生物學與遺傳學教授趙慶順認為,依據有關機構發布的指南,核酸檢測前需將採集到的樣品進行56℃滅活,這極有可能使新冠病毒核酸被降解,從而導致不能被正常檢出,最終提高了假陰性率。

2月19日,廣州雲康達安臨床檢驗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樣本。(中新社)

據介紹,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因此科研人員的目標是在患者身上找到新冠病毒的RNA,這也是臨床診斷標準。而目前的臨床檢測主要採用熒光定量RT-PCR試劑盒檢測。該方法是將標本中的特定RNA序列逆轉錄後進行擴增,經過30次以上擴增後,病毒基因片段達到一定數量即可進行可視檢測。

據趙慶順觀察,由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市衛健委聯合製作的一個網上視頻教程顯示,在製備核酸模板前,需將採集到的樣品在56℃條件下進行30分鐘病毒滅活。

此外,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指南(試行第一版)》中也明確寫道:核酸擴增前,可以對標本先行消毒。包括56℃孵育30分鐘,加蛋白酶K。絕大多數檢驗醫師均按照上述規範,進行56℃條件下時間不等的病毒滅活,然後才製備核酸模板。

但如此操作,病毒RNA極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因為這種酶在60℃時活性最高。核糖核酸酶來自兩方面,一是樣本細胞內,二是採集、保存、運輸過程中的外來污染物。

趙慶順解釋,進行滅活處理是出於生物安全的考慮,保護從事檢測的工作人員不被病毒感染。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相關文件中,也明確要求對標本進行滅活處理,但對於病毒滅活的具體方法並未做出明確規定。

2月21日,在合肥千麥醫學檢驗實驗室,病毒提取的核酸樣本轉接過程要通過安全傳遞窗。(中新社)

來自疾控部門、中國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相關醫院檢驗醫師的看法是,病毒核酸降解不會對檢測結果有太大的影響。而趙慶順等專家認為,核酸提取前對人體樣品進行高溫殺毒處理,可能是導致新冠病毒核酸檢出假陰性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趙慶順強調,假陰性形同漏檢,不僅會導致臨床中對疑似患者不能快速確診,而且會使漏檢者成為潛在的病毒傳染源。他為此提出建議,一是盡量使用無核糖核酸酶污染的樣本採集管,二是將標本放置在可保護病毒核酸免受高溫滅活損壞的樣品保存液中,從而確保樣品RNA從保存、運輸到高溫滅活等得到全程保護,盡最大可能保證用於臨床檢測的核酸質量,減少病毒核酸可檢出模板在核酸提取前的人為損壞。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