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核酸檢測「假陰性」頻現 專家:有多種因素可導致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近期出現多宗核酸檢測「假陰性」的病例,引發關注。內地多位專家表示,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要積極應對。
據中新網周三(12日)報道,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程京院士指出,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程京概括稱,首先,試劑盒研發需要酶、合成DNA等10幾種關鍵化學原材料,不同企業選擇的原材料供貨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純度就會有差別,這會影響核酸檢測試劑檢測準確度;其次,取樣過程不規範也會影響後續的分離和測定結果,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最後,檢測的病毒RNA非常容易受環境影響被降解,使得檢測出現「假陰性」,而剛被感染的病人因體內帶毒數量有限,也可能出現檢測結果為陰性。
程京指出,此外,檢測樣本必須採取冷鏈運輸,如果在運送過程中樣本受損,也會影響檢測結果。而且,核酸檢測的環境要求很高,一旦實施病毒檢測的實驗室出現污染,也會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
報道還稱,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認為,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問題有4方面原因。
黃波指出,一是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是針對某個特定時間點和某個特定部位,恰好這個時間點這個部位沒有攜帶病毒,咽拭子即檢測不到;二是咽拭子包含病毒,但病毒量卻太少,達不到核酸檢測的靈敏度;三是攜帶病毒量足夠,但由於檢測人員操作不規範或有誤;四是攜帶病毒量足夠,操作無誤,但檢測試劑盒質量不達標。
另外,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孫永昌主任醫師表示,目前檢測的標本是鼻咽拭子,理論上這種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很高,但在臨床實際中,會受到疾病本身(發病的不同階段)、標本的品質、實驗室技術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檢測出現「假陰性」。
孫永昌指出,後續應深入分析可能造成核酸檢測「假陰性」的原因,通過多次複查、採集標本規範化、採集多種標本(如鼻咽拭子、痰、血液等)、實驗室技術優化等多種針對性措施,來提高檢測準確率。「當然,及時研發和使用新的檢測方法,也會進一步提高病原學診斷水平」。
報道引述病毒檢測行業內人士表示,隨着行業內對於假陰性問題的關注、及在實踐中提升的採樣規範,短期內能夠提升核酸檢測的準確率。
核酸檢測容易出現「假陰性」結果,引起民眾擔憂。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0日在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上表示,湖北省不再強調核酸檢測作為唯一標準,出院標準也有所規範。現在第五版診療方案把電腦掃描和臨床也作為依據,這3個方面結合起來,作為對病人恢復情況的判斷。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