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稱中國經濟增長失速、外資全撤 發改委連續刊登四篇文章反駁
早前有輿論宣稱中國經濟增長失速、外企全部撤離、產業鏈大規模外遷、官方數據造假,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改委)周六(28日)在官方網站連續刊登四篇文章逐一反駁和解讀。
中國經濟增長真的失速了嗎?
在《中國經濟增長真的失速了嗎?》的一文中,發改委指出,有些輿論認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為1992年中國有季度數據以來的新低,「三駕馬車」都不理想,中國經濟增長要失速了。
文章認為,從經濟增速看,儘管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伴隨著經濟體量的擴大,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是在更高基數基礎上實現的,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來的經濟增量也在擴大。同時,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紛紛調低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在這種不利條件下,中國經濟依然取得了前三季度增長6.2%、第三季度增長6%的好成績,遠高於美國、日本、歐盟的增速,也高於新興經濟體中表現較好的國家的增速。
文章表示,從宏觀經濟看,今年以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水平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等主要宏觀指標仍然保持在合理區間。
文章強調,從經濟發展看,既要看當前態勢,更要看中長期支撐。又稱雖然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國內需求疲弱,但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超大規模的「底氣」,經濟發展韌性強、動力足、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即使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也跌不到哪裏去。
外國企業真的全部撤離了嗎?
早前也傳出在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關稅壓力下,外國公司正逃離中國。發改委在《外國企業真的全部撤離了嗎?》一文中指出,對外國企業撤離的判斷還是要基於數據和事實。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涵蓋超過200家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據其調查顯示,2018年組織內超過90%的美國公司在華實現盈利,87%的美國企業2019年沒有搬遷或者將其任何業務遷出中國的計劃,83%的美國企業過去一年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
文章強調,中國留住外國企業靠的是真本事,既包括領先全球的經濟增速和良好的投資回報,也包括人才基礎、製造業生態、消費升級、基礎設施以及營商環境等有利條件。
產業鏈真的大規模外遷了嗎?
此外,有輿論還認為,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今年以來中國的不少企業不願投資了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大規模外遷,並指「中國製造業不行了」。發改委在《產業鏈真的大規模外遷了嗎?》中表示,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產業布局的深度調整,一部分企業向勞動力等成本比較低的地方轉移,還有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也有少數企業為規避經貿摩擦的影響往其他國家轉移。但總體上,這些到國外設廠經營的現象都是正常的。
文章強調,「大規模外遷」的說法有點危言聳聽,因為企業外遷需要考慮諸多因素,而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強大、營商環境得到優化、人力素質水平高,接近國際現金水平。文章還稱,產業鏈從中國大規模外遷的條件並不具備,目前企業的外遷程度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影響總體上是可控的。
官方數據真的全是造出來的嗎?
輿論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一直沒有間斷過,有外媒聲稱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低至3%。發改委在《官方數據真的全是造出來的嗎?》一文中表示,中國宏觀經濟統計數據具備微觀支撐,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經與國際規範接軌,統計數據國際可比,各種指標都是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夠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速。
文章還說,外媒引用的「非官方數據」本身存在缺陷,其引用的衛星遙感、合成指數等方法本質上屬於大數據分析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時效性較強,但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由於數據生成渠道多樣、標准不一,數據質量控制難度大,數據預處理方式會對結論產生較大影響﹔只關注輸入和輸出,但內在邏輯屬於「黑箱」,導致解釋力不夠強﹔當數據質量無法保証或變量個數過多時,分析效果就會大大削弱甚至產生誤判。
文章認為,官方統計數據遭到質疑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時尤甚,但中國歡迎不同的聲音。
(發改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