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階段協議引輿論熱議 美對華評價轉變耐人尋味

撰文:布藍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就中美貿易首階段協議達成共識,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其中有幾個方面耐人尋味。

12月20日,內媒觀察者網站援引分析人士文章指出,中美就首階段協議達成一直以來,雙方輿論都有認為自己「吃虧了」的聲音,美國的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等人甚至怒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出賣了美國的利益、向中國「投降」。

美國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在推特(Twitter)上說,正如預測的那樣,協議似乎是一場全面投降。貿易戰讓美國失去了30萬個工作崗位,作為交換,在這個「協議」中,中國對結構性改革的承諾幾乎為零。他還說,協議是一場災難。

美國會重量級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一天前也在推特上說,白宮應該考慮這樣一種風險,即與中國達成短期協議可能導致美國失去在最重要問題上與中方達成更廣泛協議所需的關税籌碼。

另有分析指,中美首階段協議條件苛刻,北京恐難滿足美國要求。

對此,報道指出,雙方都有人對協議表示不滿,說明雙方都不得不有所妥協,反倒說明協議本身的相對公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歸根結底在於談判雙方的實力較量和利益權衡。

此外,報道注意到,對於中美關係,美方特殊人物的表態發生變化。比如,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除了就協議及磋商本身發表意見外,還公開表示,「我們是自由市場體系,他們是國有社會主義體系,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讓這兩種體系可一起共事,這正是我們開始做的。」

分析人士認為,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不管做出什麼樣的判斷,萊特希澤對中方評價的變化,透露出美方高層對中美經濟運行制度「和而不同」實際狀況的態度,正在由此前的一味對抗逐漸轉向和解。

與此同時,美媒的觀點和口徑也發生轉變。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家評論稱,中國的貿易活動沒有特朗普等人批評的那樣糟糕,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取得進步。

福布斯(Forbes)雜誌稱,4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驚人的進步,關鍵就在於它能夠把市場力量與國家干預巧妙地結合起來。美國要求中國做的就是放棄這種經濟結構。可想而知,中國絕對不會答應美國的要求。

還有美媒評論指,雖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影響力不可避免的溢出國外,但中國總是以防禦和被動的方式使用力量,中國崛起不一定會破壞國際體系的穩定。

由此可見,美媒已開始承認中國的進步,反省美國自身問題。報道指,美國主流媒體之所以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最直接的推動因素,就是相持了20個月有餘的貿易戰。

中美就首階段協議達成一致,已是雙方邁出的關鍵一步,外界期望貿易戰早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