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為何對「四中」冷感?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近日,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開始推送中共四中全會相關話題,這也意味着外界關注許久的四中全會已經進入官方預熱階段,但是中國輿論反應淡然。
除了這個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報道內容的社交帳號發起這樣的討論外,不僅官媒未跟進,其他主流媒體乃至輿論活躍的社交媒體通通不見動靜,反而是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放緩的話題佔據相當熱度,以及正在湖北武漢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網民的「朋友圈」洗版。

外界已有猜測,中共四中全會將在本月底召開。8月底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已經事先公布了這次會議的主要議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後者也即《多維新聞》一直所稱的「第五個現代化」。

「第五個現代化」是關涉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政治肌體重塑。(資料圖片)

「第五個現代化」所涉內容是習近平上台伊始所提中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關涉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政治肌體重塑,被認為將是習的一大政治功績,但是當下這種政治議題在中國輿論場的熱度不及GDP增速引起的話題反應,不及一個運動會產生的輿論轟動,甚至不及豬肉漲價帶來的民生討論,一個被認為關係國之方向的重大議題為何會受到如此冷遇?

輿論為何不關注「四中」

四中全會在中國輿論場的「冷感」大概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釋。

一則,會議的性質決定了輿論的冷熱。在中國的政治組織機構中,會議是維持政治機制運轉的基礎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這些形形色色的會議因為政治組織的不同,規模群體的差異等,會議性質也不盡相同。

例如本文談到的四中全會即屬於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理論上,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與會者是中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出的中共中央委員(任期五年,現有中央委員204名),此番的四中全會即是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今次的四中全會雖然是中共中央委員的一次盛會,但其面對的範圍僅限於中共中央系統內部,不面向社會公眾,以閉門形式召開。說白了,它就是200多人的一次中共黨內會議,參與者的有限性以及會議的封閉性,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話題的傳播性。

四中全會以閉門形式召開,參與者的有限性以及會議的封閉性,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話題的傳播性。(資料圖片)

因此,四中全會本身的性質注定不會有像每年統攝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類話題的中國全國兩會(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那樣的輿論熱度,這不僅是四中,包括十八屆三中等都是這樣的情況。當然,除了特殊時期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二則,四中全會的主題降低了輿論熱度。關於四中,海外媒體實際上是給予了一定的話題討論度的,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坊間一直不乏關於四中的報道。不過外界對於四中的討論多集中在猜想召開的時間以及對政治權鬥的想像,多少帶有主觀臆測的成分,對於四中召開的目的,也即研究的主題缺乏完整理性討論。而在中國輿論場除了官方消息,更是罕見四中話題,原因之一就是四中的主題對於輿論不是一個「趣味性」話題。

「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其本身就是一個中共話語體系的政治理論概念,不僅平民百姓不解其意,在時政圈也很難展開討論。

歷屆中共中央全體會議討論的主題雖不相同,但都是具有戰略性質的決策,此次四中所要討論的更是關涉中國政治制度、架構這一根本性的政治問題,其話題的嚴肅性與專業性,使得一般聲音不懂得怎麼討論,當然也有部份聲音是不敢討論。坦白說,這是一個頂層設計的會議,會議議程既定,中國國內的爭議在相當程度上是具有敏感性的。

另一個層面,「大政府、小社會」的政治環境中,政府的角色扮演對民眾的政治參與一定是有影響的,今天中國民眾對政治的參與熱情是有,但也只是在中共反腐這樣的話題上抱着政治獵奇的心態以作茶餘飯後談資,相對於國家治理這樣的政治議題,他們更關心細碎的經濟民生。

相對於國家治理這樣的政治議題,一般市民更關心細碎的經濟民生。(資料圖片)

具體到此次四中全會主題「第五個現代化」的內容,有沒有包括民眾切身利益的柴米油鹽、吃穿住行、官民情緒?有,「第五個現代化」討論的是框架、方向、戰略,其影響一定輻射到各個層面,但又絕不只限於這樣的微觀層面。正因此,普羅大眾很難從宏大的戰略層面去體會現時可見的變化。況且,對於中共所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強烈的中共話語體系的概念,是中共視角下的國家治理,無論是語言包裝還是政治思維,都很難精準翻譯為國內平民語言抑或西方政治語言。

如果沒有橫生枝節,「四中」可能就會在輿論場中靜靜地落幕。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六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是即將到來的四中全會,都將會對未來中國整個政治環境與民眾生活帶來變化,或許這種變化不會立即顯現。但這就是中國今天的政治運行規律。

不可不懂的四中全會

「四中」話題雖然零落,但對於想要了解、解讀中國時政的人來說,此次的中共四中全會卻是看懂中國政治不可錯過的一個時機。

會議主題討論「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這是習近平過去七年不斷重複、強調的「走什麼路,打什麼旗」的核心議題,是回答中國近代史一直探索的「現代化」問題,也是回應西方國家對中國政治模式質疑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新時代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如何看待中共、社會主義和現代化中國的政治思想,都將會在四中全會上得到具體呈現。

儘管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枯燥,難以春風化雨入人心,甚至會因闡釋不清帶來誤解,但正因如此,更要用了解代替猜測。例如中國「第五個現代化」從誕生之日起,便面臨被輿論誤解的窘境。在傳統西方、自由主義的政治判斷中,今天的中共很難被稱為「政治現代化」—因為沒有選票、沒有選舉。更直白地說,當習近平對世界說,中共要領導中國實現「政治現代化」時,共產黨自己的文宣官僚們聽不懂,老百姓聽不懂,自由派則是以西方尺規對比後發出訕笑。

新時代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如何看待中共、社會主義和現代化中國的政治思想,都將會在四中全會上得到具體呈現。 (資料圖片)

這種「誤解」其實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所說「文明衝突論」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領域的徹底展現。在傳統西方自由主義的評判標準中,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就是人民是否有選票、是否有選舉、是否三權分立、是否相信普世價值等。顯然,中共並沒有唯「選票」是從,身為威權型政黨的中共,在頂層設計上展現制度的優越。習近平不止一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世界政經秩序變動下地緣政治的崛起、文明衝突的激烈碰撞中,中國在其中的角色愈來愈鮮明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這樣的局勢背景之下,了解一個區別於西方模式的存在,比攻擊帶來的衝突可能性更小。比起西方媒體對中國政治權鬥的想像,對中共執政合法性的質疑,對中國政治模式的異樣眼光,隨着中國影響力的擴大,這些不理解與不接受的空間正在日益壓縮,只能愈來愈走向極端。中國模式將是世界了解中國、與其打交道不得不適應的議程。

不僅是外界要通過此次的四中全會議題了解中國,中國的時政圈更要積極參與。坦白講,中共的喉舌媒體只是機械地轉發新華社報道,並沒有根本地闡述「社會主義」與「第五個現代化」這兩個主題的重要性、歷史性。這樣一個中國未來階段性的政治目標不僅是國家治理層面事務,也關涉十幾億民眾的未來生活。中國官方輿論需要用更通俗的語言告訴國民,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他們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官民之間的關係,畢竟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對中共治理的挑戰和對中國官僚階層的考驗,也是中國民眾需要同步適應與跟進的議程。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創造,今天或許輿論還意識不到四中全會的意義,但在未來這種影響必定仍會通過輿論顯現。

上文刊載於第18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1日)《輿論為何對「四中」冷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