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加拿大對華進退兩難 反襯默克爾薑愈老愈辣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上星期加拿大前總理克雷蒂安主動請纓,表示願意擔任特使,赴華謀求中加關係「解凍」。與此同時,德國農業部長率團訪華4天,其間中國表示願意增加進口德國豬肉,並且可能很快開放進口德國牛肉。時值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這兩件看似互不關連的國際「小事」,折射出夾在兩強之間的國家如何自處。

長臂管轄權: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美國以違反伊朗制裁令為由起訴,並尋求加拿大引渡她至美國受審。事件被指是美國動用「長臂管轄權」的例子。(路透社)

加拿大於風頭火勢「自動獻身」

中國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內政外交方式與西方陣營有別,加拿大和德國命途各異,關鍵之一正是對大局的「政治敏感度」。中加關係急轉直下,原因就只有一個,就是去年底加方應美國要求,拘捕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時值美國傾全國之力封殺華為,作為對付中國的突破口,渥太華於風頭火勢「自動獻身」,不論是甘心充當華府「馬前卒」,抑或是內部缺乏溝通的「無心之失」,結果都是離不開「死有餘辜」四字。

對華敏感議題何其多,德國比加拿大接觸面更廣,介入程度更深,但不單只未有招致中國敵意,兼且還賺得各方讚許,相比美男子總理杜魯多,老謀深算的默克爾是薑愈老愈辣,把握得到對華交涉的火候。遠的不說,就講最為引人注目的華為風波,德國不斷強調不設任何政治前提,只按既定程序處理5G申請,避免自身沖上中美火線,曖昧不清一段時間以減少衝突,最後才推出眾所預期的結論:不會排斥華為。

德國善用歐盟機制作掩護

最微妙的是,這個「不會排斥」其實還留有餘地,例如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可在5G應用上設置「隱形門檻」,華為入得了屋也不一定能進得了房,而屆時中國即使要抗議也缺乏足夠彈藥。其中一例就是在應用場景車聯網問題上,歐委會不再保持此前的中立原則,轉為主動否決基於5G的蜂窩車聯網系統,指定要建設基於Wi-Fi的ITS-G5標準Iot體系。

不能忽略的是,德國作為歐盟領袖,相比加拿大有更大的經貿本錢和掩護。當德國自身高調「擁抱華為」,歐盟則在其領導下,以模糊的集體身份設置關卡。另一方面,歐盟更於今年初,低調推出更為嚴格的外資審查制度,理由是捍衛「公平競爭」和「國家安全」,條文當然不會點名針對任何經濟體,但眾所周知矛頭直指近年在歐洲「爆買」尖端企業的中國。

習近平3月底訪問歐洲三國,期間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等人會晤。(路透社)

推行「價值觀外交」穩打穩紮

與其說德國是對華「兩面派」,不如務實一點,認同德國作為中等國家,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找到自身定位,分清對華政策的各種層次,從而獲得中國拉攏讓利之餘,又能無聲無息間增加對華談判籌碼。相比之下,加拿大則無法以美國作掩護,爭取對華本錢之餘,反過來被華府用完即棄,到了要面對中國禁制其農產品進口,僅能獲得西方陣營的口頭支持。

德國懂得與中國相處,過去一年大有斬獲,先是中國降低汽車業的外資持股門檻,德企寶馬成為首個受益者,如今更有望獲中國開放農產品市場。可是在經貿議題以外,德國亦穩打穩紮地推行「價值觀外交」,例如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彌留起,便持續表達關注,並藉中德親善契機,說服北京准其遺孀劉霞赴德生活。由此可見,即使牽涉到至為敏感的內政議題,柏林都拿捏得好力度和時機,故此如果杜魯多學得到默克爾的一招半式,加拿大應該就不會陷入如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