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北京對加拿大下重手 殺雞儆猴奏效破圍堵
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不斷鼓動西方陣營對付中國,由市場准入到華為5G,全方位向北京施壓。積極一面而言,中國表明擴大進口,以及降低汽車業及金融業的外資門檻,與全世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消極一面而言,中國警告不容任何國家在背後捅刀,於此加拿大成為鮮明例子,可說是被北京殺雞儆猴。
6月9日,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前總理克雷蒂安主動請纓,表示願意擔任特使,前往中國就雙邊關係作斡旋,以解決兩國貿易糾紛,以及尋求釋放兩名被拘押的加拿大人,官方透露總理杜魯多已經和克雷蒂安就此會談。此舉反映加國對華的官方渠道基本上已經無效,因此需要找一個有份量的非官方人物出手相助,以期中加不會無限期交惡下去。
加國逮捕孟晚舟招中國報復
就去年底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捕,不管加拿大是刻意替美國辦事,抑或是未作政治風險評估,北京已視加國充當華府的「馬前卒」,必須殺一儆百以防他國「誤判」形勢,以為選了站在美國一而毋須承擔後果。如是者出現一個有趣情況,明明是美國指控孟晚舟違反伊朗禁制令,提出引渡申請,北京在這件事事上的打擊對象卻不是美國,反而是夾在中間的加拿大。
半年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大企業都看得很清楚,一旦被北京判斷為對美「選邊站」,將會招致甚麼後果:中國會動用各種手段,或明或暗逐步打擊對手痛處。最明顯的是,中國有14億人的龐大市場,而北京懂得如何善用這一個獨步全球的籌碼。截至今年6月,根據中國海關數據,4月份中國從加拿大進口菜油1.2萬噸,較3月下滑82.8%。加拿大出口中國的大豆也遭遇斷崖式暴跌,從2018年8月到12月的320萬噸,下降到2019年1月到4月的3700噸。
半年來經貿司法全方位進擊
與此同時,中國祭出行政程序如檢疫問題,一步步排斥加國商品。中國於3月以品質有問題為由,下令禁止理查森國際公司(Richardson International)和維特拉公司(Viterra)的芥花籽商品出口至中國。到了5月,中國還由於「衛生原因」暫停購買奧利梅爾公司(Olymel LP)和德拉蒙德出口公司(Drummond Export)這兩大豬肉出口商的肉品。
另一邊廂,在孟晚舟被捕後,中國先後拘留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以及商人斯帕弗(Michael Spavor),並且將一名加藉毒販改判死刑。外界普遍認為,上述事件均為中方的報復之舉,反映中國除了利用市場優勢,似乎不惜撕破臉「對等還擊」,以捍衛自身利益。這些手段看起來好像粗糙得近乎粗暴,但毋可否認其目標明確而有效。
暴露美國對盟友口惠而實不至
有加拿大作前車之鑒,各方對於要如何在中美貿易戰定位,有了更高的敏感度,並不會因為華府擁有些優勢,就盲目西瓜靠大邊,因為北京有足夠實力和自信,對付眼中的「投機份子」。例如美國亟欲封殺華為,但由歐洲到東南亞,各國政府一則量及無謂為美國而賠上本國的建設發展,二則眼見加拿大陷於進退兩難,左右不是人,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大多數國家或明確表明不會排斥華為,又或者未有主動表態。
中國殺雞儆猴也印證了一點,即使有意無意間替美國辦事,華府也不會亦不能給予保護和回報。杜魯多政府陷入對華泥淖,美國口頭上對盟友給予支持,但既無增加採購加拿大商品,亦未為加拿大作「對等還擊」,相反更有在經貿問題上趁火打劫的傾向。由此可見,中國也許對加國下了極重手,但權衡利害後確實打了一手好牌,殺雞儆猴下其他各國響應美國,不敢群起而攻之,同時暴露美國的自私自利,連盟友都被用完即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