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稀土戰」會是中美較量的底牌嗎?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停滯,雙方對於達成協議的預期大大降低,制裁與反制裁你來我往,戰火從傳統的商業貿易延燒至通訊、晶片等科技領域。隨着稀土這一戰略資源頻繁在中國媒體上曝光,各方都在猜測中國究竟有多大可能會限制這種科技產業重要原材料的出口?為什麼稀土會被視作中國對美的「底牌」?撰文:佑安、安震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兩周前視察江西稀土行業以來,「稀土」在中外媒體的曝光率頗高。上周二(5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在回答稀土出口問題時表態:「如果誰想利用中國出口稀土所製造的產品,反用於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那麼中國人民都不會高興的。」上周三(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警告美國不要低估中方的反制能力,其中就談到了中國稀土產業在全球供應中的主導地位。新華網此前也發表題為《利用中國稀土製造產品遏制中國發展,妄想!》的文章,明確表示中美貿易戰有可能使華盛頓失去對高科技行業至關重要的中國稀土。
中國可能準備對美展開稀土禁運的揣測與分析,陸續出現在英美主要媒體平台。輿論紛紛分析為何稀土能成為中國在貿易戰的秘密武器,例如《紐約時報》刊登《稀土,中國的貿易戰反擊「王牌」?》一文,認為「這是全球經濟數十年轉型的開端,全球經濟將分化為美國集團和中國集團」,「在稀土問題上,美國集團將很難迎頭趕上」;英國廣播公司(BBC)也認為中美之間的稀土戰爭一觸即發;路透社則對美國的應對表示擔憂——至少有三家總部在美國的稀土加工廠處於規劃或新建階段,其中一座位於加州Mountain Pass的加工廠定於明年投產,屆時將成為美國境內唯一運營的稀土加工廠,問題是這個項目能存活至今,是因為兩年前該項目遭遇「破產拍賣」時,被有中國資本參與的聯合財團拯救。上周五(5月31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已完成必要時限制對美出口稀土的計劃,隨時可實施。
外媒長篇累牘的解讀,使得「稀土戰爭」一觸即發的情緒投射到內地與香港股市上。自習近平5月20日考察稀土產業後,A股上市公司金力永磁的股價在10個交易日累計上漲超過152%。5月21日,港股中國稀土的股價暴漲,盤中升幅一度超過135%,收市仍升108.11%。同一天,儘管A股整體呈現震盪格局,與稀土相關的版塊逆勢大漲,一天內13隻股票漲停,整個板塊(共29隻股票)的總市值一天增加了358.6億元人民幣。
稀土為何被視為中國反制利器
稀土為什麼可能成為中國反制美國的工具?這得從稀土的戰略重要性和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說起。稀土是鈧、釔和鑭系等17種稀有化學元素的統稱,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稀土資源在現代工業中運用廣泛,主要用於超導材料、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及武器製造領域,因此被賦予了很強的戰略意義。在工業應用中,按照萃取分離方法不同,稀土可以分為輕稀土和中重稀土。從世界探明的儲量上來看,輕稀土儲量較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用於電子元件、陶瓷材料、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玻璃製品添加劑、金屬冶煉等領域;中重稀土總體儲量較小,而中國儲量最為豐富,約佔全球份額的36%,其中44%分布在江西省。1992年鄧小平南巡視江西時,形容「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如果僅有儲量,還不足以威脅美國,美銀美林市場報告顯示,中國稀土金屬出口量佔全球70%。緬甸、澳洲、美國等少數其他國家則只是少量開採。美國政府的資料顯示,美國進口稀土總量的80%左右來源於中國,愛沙尼亞、法國和日本也向美國出口稀土加工成品,但原始礦石大都來自中國。2018年,美國國防部在呈交給總統特朗普的一份報告中就警告:美國國防系統對中國稀土依賴程度巨大。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就開始大規模出口稀土,一直到2003年,鼓勵出口的退稅政策才停止。多年的開採經驗讓中國形成了從採礦、選礦、冶煉、分離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就指出,就連美國稀土礦開採出來的稀土原材料,都要送到中國加工。中國稀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不僅成本低,技術也更加成熟。以稀土應用最廣泛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為例,目前中國釹鐵硼產量已接近全球的90%,高端釹鐵硼產量已接近全球總量的60%。
中國產能雖大,但並非沒有短板。原湖南稀土研究院院長劉甲祥表示,由於中國稀土技術研究起步晚,在不少領域已被國外「捷足先登」,技術專利基本上都是國外的。如稀土應用最廣泛的永磁材料領域,國內企業生產永磁電機不僅要交專利費,還受協議規定的出口數量限制。中國固然可選擇發動稀土戰,但專利和技術仍然可能成為與美國交鋒的瓶頸。
凡事都有兩面,多年大量出口稀土帶來了豐厚利潤,但也迅速地消耗着中國的資源儲備。官方的說法是,內蒙古包頭稀土礦主要礦區資源僅剩原有儲量的三分之一。隨着瘋狂的開採和其他國家探明儲量的稀釋,全球稀土儲量中,中國稀土儲量佔比由70%銳減至目前的不到四成。同時,稀土開採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浸取礦石用的濃酸、開採伴生的放射性元素、製造的有害有毒氣體液體排放,整個開採過程可能造成山體鬆動滑坡、水污染、重金屬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正因資源迅速流失和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稀土行業。2009年,中國政府大幅削減稀土出口配額,並在國內整合行業,嚴厲打擊非法開採稀土,組建六大稀土企業集團,集資源開採、冶煉分離、加工應用與技術研發於一體,每年的配額由工信部在六大集團之間分配。
由於出口配額大幅縮減,稀土價格暴漲,引發全球稀土市場動盪。美國聯合歐洲和日本提起訴訟,認為中國違反了自由貿易的準則。經過漫長的訴訟,直到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才最終裁定中國限制出口案敗訴。
若稀土戰爆發,美國很有可能再次上告WTO,但長期以來,環保人士一直批評WTO未能更多地體諒中國基於防治污染而制定的貿易限制措施。另外,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稀土行業的整合,原先龐雜的私營生產企業被六大中國國有企業替代,它們共同主宰着全球稀土生產。在WTO現有規則體系下,訴訟只能在國與國之間進行,因此WTO很難對企業限制出口的行為提出異議。
稀土戰不會是中國的「底牌」
儘管稀土可能成為中國反制美國的手段之一,但稀土在中美貿易戰中未必能夠扮演決定性的角色。首先,中美貿易談判有幾項重大對立,稀土不在其中。稀土究竟能對美國造成多大影響,也要打上一個問號。何況中國的工具箱中仍有甚多可視作「底牌」的工具,稀土不足以稱為「底牌」。
其次,中國決策層今天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態度與今年4月之前有了顯著變化,如果說此前中國的做法是「見招拆招」,你提高關稅我也提高關稅,那在4、5月之後,隨着美國的出爾反爾,中國開始「以不變應萬變」,無論美國如何動作,中國高層都在「保持靜默」,但是水面之下動作不斷。即使要打稀土牌,也不會是一張牌,而是一整套配套措施。這從5月底中國政府接連宣布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對把華為文件運往美國的聯邦快遞展開調查,以及在剛過去的周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等一系列措施中已經顯現。
稀土戰不會是中國的底牌,這與中國決策層看待中美爭端的視野與思維息息相關。很明顯,今天中美之間的「對抗」,已經從貿易領域升級成產業戰、技術戰,中西方文明全面結構性對抗現象已呈現。在這種格局下,稀土產業儘管被中國掌控,但卻是細微末節的領域。稀土戰與中美戰不是一個維度的戰爭,兩強之間的對抗,將會是在大部分產業,乃至文化及文明層面全面展開。
無論稀土戰會否發生,但在全球貿易、國際產業分工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中美產業高度融合,互補性極強,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稀土戰亦然,科技戰亦然,貿易戰亦然。
上文為刊載於第16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3日)的《「稀土戰」會是中美較量的底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