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張維迎:一味強調中國模式對內自毀前程 對外導致對抗
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10月22日發布,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教授張維迎14日以《理解世界與中國經濟》為題,在該院MBA/EMBA學員講座發表演說,批評一味強調「中國模式論」是對內「自毀前程」,對外則「導致對抗」。他更不點名指責部份中外經濟學家「錯誤解讀」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與中國面臨「不友好的國際環境」不無關係。
張維迎過去曾就國家在經濟發中角色,多次與另一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公開辯論。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問題在於「消除貧困」和「啟動發展」,政府角色於此至關重要,並非西方經濟學不斷強調「增長」所能涵蓋。
張維迎指人權、種族平等和先進幫助後進為西方三大價值觀。其中就「先進幫助後進」,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因此受益良多,例如獲世界銀行大力資助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如今特朗普政府對趙提出「對等」要求,也是基於中國之發展階段的變化,爭議焦點為中國是否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
中國模式著重政府、國企及產業政策
對於過去40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張維迎總結有兩種解釋,按其定義如下:
中國模式論: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獨特的中國模式,即強有力的政府、體量龐大的國有企業和英明的產業政策
普世模式論:中國之所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基於市場的力量、以創造力和冒險力為代表的企業家精神,中國還利用西方發達國家過去300年間所積累的技術。後發優勢意味著,中國可以享用別人曾花費巨大代價實驗所得技術成果。
指近40年市場化指數與GDP增長呈正關係
接下來張維迎駁斥「中國模式論」,他根據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市場化數據和中國統計年鑒,指不管是近10年還是近40年,市場化指數的「變化」都與GDP增長率呈正關係,亦與創新能力呈正關係:
無論用企業數量、就業人數,還是工業資產,平均而言,國有部門比重越大的地區,創新能力越低;私有和外企比重越大的地區,創新能力越高。
擔憂改革前功盡棄、經濟陷入停滯
他進而指出,「中國模式論」嚴重不符合事實。中國過去40年的高增長,來自於市場化、企業家精神和西方300年的技術積累,而不是所謂的「中國模式」。他認為「錯誤解讀」導致嚴重後果:
第一,對內誤導自己,自毀前程。一味強調獨特的中國模式,對內就會走向強化國有企業、擴大政府權力、依賴產業政策的道路,導致改革進程逆轉,改革大業前功盡棄,經濟最終將陷入停滯。
第二,對外誤導世界,導致對抗。「中國模式論」將中國樹立為西方視角下之令人驚慌的異類,必須導致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衝突……在西方人看來,所謂「中國模式」,就是「國家資本主義」,與公平貿易和世界和平不相容,絕不能任其暢通無阻、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