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私營經濟退場論」引發風波對中共的三點啟示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針對最近突然冒起並在內地引發了極大焦慮的「私營經濟退場論」,日前在東北視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出了一錘定音的結論。
《多維新聞》28日發表社論指出,雖然恐慌已暫時平復,但對中共而言有三點啟示,一是「左派」餘毒在中共黨內陰魂未散,社會上亦有不可低估的基礎;二是中共必須要更重視官方輿論、憲法及政策權威的建設;第三是必須重視民企經濟遇到的困難,政策上要實踐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

文章指出,習近平在遼寧視察期間,特地參觀當地一間民企,並表明在「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也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又承諾要為民企營造好的法治環境,「最高領導人在視察一個以國有農場和重工業為主的區域時,卻特地到一個民營經濟企業參觀,並公開發出這樣明確的聲音,想要表達的用意已經不言而喻」。

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時到民企參觀,主動談及中央政府對國企及民企未來發展的立場。(新華社)

社論又提到,事實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在9月19日出席天津夏季達汶斯論壇時已公開表明,中國將堅持「兩個不動搖」,即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堅決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不合理障礙。李克強9月27日考察浙江時更再次強調,「我們還會出台更多政策,給民營企業更加良好穩定的市場預期。」李克強表態後,多間官媒其後亦發文駁斥「私營經濟退場論」,最終由習近平「一錘定音」,一段時間以來的風波終於消退了,眾多民企的焦慮也短暫平復。

內地金融人士吳小平文章《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在網絡廣泛流傳,引發風波。(網上圖片)

社論認為,追溯「私營經濟退場論」的出現,是學界、民間及部級官員先後發聲推波助瀾,「在中國民營經濟因為自身發展遭遇瓶頸,同時又面臨巨大內外壓力的情況下,這種聲音密集出現,在社會深層產生焦慮情緒並不奇怪。」社論指出,從中共黨內來看,對共產主義的教條認識和極左意識形態,雖然在過去40多年被改革開放壓制,但其實仍在中共黨內陰魂不散;從社會層面來看,過去幾年中國政治向傳統復歸,讓不少遺老遺少產生錯誤認知,誤以為能趁勢再在中國施行其極左主張。最後一點,就是顯然有部分根本毫無理論素養和政治責任的官僚,純粹是在揣測上意,遂行「寧左勿右」的政治投機。

社論指,幸運地中共決策層保持清醒認識,接連對外明確表態,得以暫時剎停「私營經濟退場論」風潮。就此事而言,有三點是值得中共注意。一是左派餘毒依舊在中共黨內陰魂未散,在社會上也有讓人無法低估的社會基礎。正如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表示,「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對中共來說,如何在向傳統政治和意識形態回歸過程中,既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讓更多人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同時又要遏制住黨內極左理論家的政治衝動和官僚的投機衝動,避免中共被扭曲異化為要搞脫離實際的「文革」復辟。例如可對左派主張或言論露頭就打,不讓他們形成氣候,不能讓他們以「政治正確」的旗號做實際上不正確的事。另一個方法是在開放討論的同時,要注意輿論的結構平衡,不能讓輿論場被左派壟斷。

社論指,幸運地中共決策層保持清醒認識,接連對外明確表態,得以暫時剎停「私營經濟退場論」風潮。(新華社)

第二點是中共已是高度集權,故必須更重視官方輿論權威與憲法權威建設,要透過有序授權為在國家治理中出力的專業部門和專業官員建立權威。在今次事件中,可以明顯看到事實上在初起之際,無論是官方喉舌還是社會輿論都在自覺、自發地進行批判,不但官員表明支持和保護民營經濟發展,中國憲法和相關法律上亦早明確寫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存的基本經濟制度」。但在社會層面上,官員的聲音也好,憲法與法律條文也好,竟都無法令民眾完全放心,最終要到領導人出面才能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故此,中共必須認識到雖然在中央集權的傳統政治文化以及歷史中總結的經驗教訓下,決定必須有一個領導核心或強勢領袖,但也必須在國家治理實踐中更加重視專業部門的職能發揮,要更有力推進依法治國,增強憲法和法律權威,要權力已經「定於一尊」和尊重制度與憲法、法律的實踐上達致平衡。

第三點就是必須重視民營經濟遇到的困難,不僅只是宣示,更要在政策實踐上做到這一點。民營經濟是支撐中國經濟和具體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實現新時代「兩階段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在中美貿易戰下更是中國取勝的信心來源之一。姑勿論當前中國民營經濟是因為其自身發展轉型影響、是因為在經濟減速過程中受到其它擠壓、是因為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外部影響,或是因為承擔太多本來不應該承擔的稅費壓力與社會責任,他們的日子確實非常難過,甚至有評論指已經達致40年來最困難的程度。必須承認,這次風潮能風行一時,確實是戳到了社會痛處。所以,對中共來說,要想徹底讓「民營經濟退場論」的妖風停息,最根本的做法,其實是認真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