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經濟50人「論劍」:專家學者籲改革堅持市場化法制化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轉型任務艱鉅,今年又逢美國發起貿易戰,使得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陡然增大,與此同時,國企在近年不斷做大做強,民企卻步履維艱,讓不少人擔憂「國進民退」,甚至有人懷疑中國要倒退到計劃經濟時代。

在這一大背景下,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在會上,政府、產業、學界三方「大佬」雲集,劉鶴、樓繼偉、吳敬璉、易綱等重要人物均有出席。出席者們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少發言頗為直白。許多與會者呼籲國家堅持市場化、法制化方向,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及改革方向,不少與會專家都有發言。

吳敬璉在發言中就強調,中國改革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方向。他認為中國現在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所以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也沒有到位,主要還是靠大量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但大量投資造成高桿率過高和債務風險,增大系統性風險。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效率,而效率能否提高歸根結底要靠改革。

吳敬璉表示,大量投資造成高桿率過高和債務風險。(網絡圖片)

政府官員揣摩上意、追求「政治正確」,行事「一刀切」的問題由來已久,而具體到經濟改革中,往往表現為變「改革」為「運動」,以指令代替市場,不少與會者都談到了這個問題。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會議上重點講供給側改革。他批評稱,為了「去產能」就給各省下指標,屬於計劃經濟時代的「關停並轉升」的措施,真正的改革做法不多。

近來中國許多城市出台各種政策爭奪人才,引人注目,而另一方面,北京去年清理「低端人口」的舉動也引來無數批評。樓繼偉子會上指,最近「個別地方走了相反方向」,他表示經濟發展需要不同層次人力資源,清理「低端人口」、搶奪高端人才使得勞動力成本提高。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在發言中提到了特惠模式,他指出各級政府出於政績等考慮,將大量資源提供給部分企業,結果導致不公平和低效,他認為中國需要建立一種「普惠」制度。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了會議。(網絡圖片)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具體提到了資金運用歧視的問題,他說:「很多金融機構用所謂的政治正確、政治安全代替市場規律、金融規律,導致資金配置效率越來越低下」。他表示,長期應該逐步淡化並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按照中共十九大要求,凡是在中國境內註冊的企業在法律上要一視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對待。

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非常直白的表示,搞混改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國企去把民營企業給吃掉,他強調這不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國企應該手下留情。

當日亦有專家提及當前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及中非合作論壇的時下熱點。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就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是人類史上一個難得的實驗,中國經濟學家須在這場實驗中總結經驗,發展理論;此外,中國經濟學家還須放寬視野,應考慮如何給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於1998年6月成立,定位為非官方、公益性學術組織,創辦者之一就是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論壇宗旨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改革的重大問題獻策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