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債爆「史詩級」搶購潮 人行喊話:停止購買
過去幾周,中國國債市場掀起一場「史詩級」的搶購潮,這一現象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並被視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一個重要信號。外媒分析,投資者在經濟低迷、樓市和股市雙雙受挫的背景下,紛紛尋求避風港,導致國債需求激增,從而推升了國債價格,並使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降至2.1%的歷史低點。中國人民銀行對此現象則做出罕見回應,呼籲投資者停止購買這些債券。
《華爾街日報》報道,人行警惕風險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國債搶購潮若突然逆轉,可能會給那些急於購買債券的小型金融機構帶來巨額損失,比如去年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便因類似情況陷入危機,最終導致崩盤事件的發生。
報道指出,從2023年年初開始,中國投資人和部分農村商業銀行便積極買入長期中國國債,投資者對這種傳統上乏味的資產重燃熱情相當不尋常,國債湧現搶購潮背後傳遞的信息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缺乏信心,這與官方宣揚的中國經濟必將持續騰飛的樂觀看法相悖。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分析指出,一般大量購買國債的都是銀行及大型投資或養老基金,「大家都買這個東西,一方面是證明整個經濟活動是非常不活躍。另外來說,銀行多的存款,他們應該投放到社會裡面去,都買國債就沒人貸款給中小企業。所以,它是擔心整個經濟活動低迷的問題。」這種悲觀看法一旦在市場中形成,將難以扭轉,進一步削弱消費者的支出意願,企業的招聘和投資熱情也會因此受挫。
目前,中國消費者信心處於低迷狀態,民間投資乏力,這在數據上也有明顯體現。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漲幅接近於零,顯示支出不振,而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人行試圖通過抑制長期債券收益率的下跌來緩解市場對中國經濟通縮的擔憂,但多位經濟學家強調,這種市場干預措施無法取代增加政府支出和推出其他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IPO監管政策在上路滿一周年之際,也顯示出令人擔憂的趨勢。《世界日報》引述統計數據,指過去一年中國市場透過IPO募集的資金總額較前一年大幅減少了近八成,這進一步反映了投資者對於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
總的來看,中國國債市場的這場「史詩級」搶購潮不僅揭示了當前經濟環境中的諸多挑戰,更凸顯了市場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深刻擔憂。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克服內外挑戰,依然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課題。官方需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以提振市場信心,防止經濟悲觀情緒進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