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不會像日本聽信美國陷經濟停滯 產業政策是成功關鍵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深度專訪。在這次專訪中,林毅夫深入探討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並對中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對比,強調中國不會重蹈日本經濟停滯的覆轍。

林毅夫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文章於今(1)日刊出,林毅夫重申「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強調政府在建設和優化工業基礎方面應該發揮積極作用。林毅夫認為,這一理論在過去十年中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經濟政策,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他指出,產業政策不僅對發展中國家重要,對發達國家也同樣重要。實際上,即使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也會陷入停滯。

林毅夫指發展中國家只要善用「後發優勢」,靠引進技術,技術大幅升級,可達至經濟增長。(歐嘉樂攝)

林毅夫批評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政策洗腦」。他以日本為例,說明了過去日本政府聽信美國建議放棄產業政策,導致了三十多年的經濟蕭條與產業發展停滯不前。

林毅夫指出,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65%至70%,而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的60%至70%,情況似乎一樣。而當時美國對日本的態度,包括動用各種藉口在半導體晶片、汽車等方面壓制日本,和如今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也很類似。然而,林毅夫強調,中國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中國在產業升級方面仍有巨大的後發優勢。

他進一步解釋了中國的優勢所在:首先,中國擁有大量技術熟練的工人;其次,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迅速將新發明投入市場,實現規模經濟;第三,中國擁有完善的製造業生態系統;第四,中國能夠結合市場和政府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

林毅夫特別強調,成功的產業政策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他表示,政府的支持對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市場失靈」。例如,基礎研究通常無法產生立即的經濟回報,因此企業可能不願意投資,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

林毅夫還批評了一些學者的觀點,即因為產業政策可能失敗就完全否定它。他指出,成功的企業家精神同樣充滿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企業創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產業政策,應該研究和探索如何制定成功的產業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率。

林毅夫最後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會停滯不前,因為中國擁有新興產業的四大優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這些優勢將使中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曾經大家都認為日本的經濟會超過美國,而當簽署《廣場協議》後,美國聲稱『產業政策是錯誤的』,許多國家聽信,日本也最終被誤導,但中國不會被誤導」,林毅夫總結認為,日本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正是因為它放棄了產業政策來孵化新的產業,但中國不會這樣做,所以中國會繼續發展。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