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如何理解和應對「貿易碎片化」
2024年3月26日,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減少貿易碎片化」分論壇。本文根據林毅夫教授在分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本文轉載自「北大國發院」微信公眾號】
關於貿易碎片化和全球化的問題,作爲學者,我想談三點看法。
一、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的真正成因
眾所周知,貿易是雙贏的,貿易讓每個國家都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讓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發展。這在理論上很清楚,在經驗上也很清晰。
爲什麼會出現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國家內部出問題,比如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較慢、中產階級比重下降等,不去直面這些問題,把國際貿易當作替罪羔羊,歸咎於外部產品進口衝擊本國所致。其實不然。
對此,我認爲學界、輿論界有責任把這些問題的根源分析清楚。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如果開出的藥方與問題的真正成因無關或相關度不高,這種藥方既不利於自己的國家,也不利於外部世界。因此,學界、輿論界有責任把各個國家國內問題的原因講清楚,這樣才能夠幫助國家解決問題。
二、爲什麼會湧現新的區域合作安排
雖然在WTO框架之下,各國對貿易自由化有共識,但每個國家的具體立場經常不一樣,有時甚至為了自己國家政治的需要而去阻撓有利於全球的事。比如,WTO剛剛開始成立時推動製造業貿易自由化,但農業並沒有實行貿易自由化。爲什麼?因爲發達國家的政黨為了選票需要補貼國內的農民。
現在有的發達國家發現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下降,就開始實施各種限制,讓全球化的進程越來越困難。另外像跨境貿易本來對每個國家都有利,但有的國家為了保護國內自己的商業或者製造業而不願意推動跨境貿易自由化。
在全球一致規則不能形成的狀況下,區域合作成爲次優安排。因爲在區域之內的這些國家發展階段比較接近,利益也比較相近,如果能夠先形成區域合作協議,至少參加區域合作協議的每個國家都有利。並且,如果形成的是開放的區域合作協議,區域內每個成員國協同一致把經濟發展好,同時也開放給區域外的國家,那麼在全球一致的WTO新規則不能形成之前,先形成區域合作,也值得鼓勵。
三、爲什麼發展中國家要更積極地團結合作
雖然貿易是雙贏的,但小國從貿易中得到的好處比大國要大很多。發展中國家多數是小國,發達國家大多是大國,在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大,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小。
反之,如果減少貿易,甚至不貿易,大國受損較小,小國受損較大。因此,如果是一對一的談判,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然而,現在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00年之前,七國集團的經濟比重佔到世界的一半,其他國家的總量只佔另一半;現在不同了,七國集團的GDP只佔世界的30%,其他國家的總量佔世界的70%。現在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團結一致,則經濟體量遠大於發達國家。這種狀態之下,如果發達國家不和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發達國家的損失就大於發展中國家。
因此,全球化最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應該團結一致,繼續推動在WTO規則下的國際貿易體系。儘管有困難,但只要能團結一致,這個目標仍然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