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成風 「二次回歸」成敗留待考驗
由於競爭異常激烈,海外的餐飲品牌要打入香港飲食市場,一定要做到與眾不同,才能站住腳。今年上半年疫情結束後,被封關三年的港人一窩蜂北上廣東消費,過境的口岸每到週末和假日都是人山人海。隨後,一些著名內地餐飲品牌也紛紛在下半年宣佈進軍香港,蔚然成風。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主打湖南菜的農耕記集團,就在九龍區開設了首家香港分店,店鋪面積達5500平方尺。
我有朋友一向喜愛吃湘菜,聽到這個消息後,上星期專門去光顧。據他說,當晚餐廳的生意很火爆,7點多鐘已坐滿了食客,除了本地人,也有在香港讀書和工作的內地人慕名而來。朋友看等候時間太長,只好悻悻然改去別的餐廳,計劃下次再來。
農耕記只是今年中國大陸知名餐廳在香港開設分店的一個例子。上月初,中國麻辣燙龍頭連鎖店楊國福已在中環開了分店;內地人氣烤肉店西塔老太太同月也在尖沙咀「插旗」營業。至於被稱為中國「國民早餐」的三津湯包,則緊跟其後在上月中後旬在新蒲崗萬廸廣場開業,門店連續數天舉行免費送包宣傳活動,吸引了不少港人排隊。
據媒體報道,準備來香港開分店的大陸知名餐館接下來還有不少,包括在深圳很有名的太二酸菜魚準備下半年在香港開業。早前在社交媒體上紅透半邊天的網紅麵包店——鮑師傅糕點,創辦人鮑才勝日前也透露,會在明年上半年開設第一家香港分店,令一眾喜歡美食的港人大為期待。(延伸閱讀:鮑師傅擬明年香港開分店!肉鬆小貝高人氣 內地餐飲來港潮興起?)
這些內地飲食業餐飲品牌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向是在中國大陸。據業界人士分析,它們今年不約而同地赴港「開荒」,除了看好香港市場,其實更看重香港優越的國際地位,希望透過香港這個平台提升知名度,繼而進軍海外市場。此番情景,和20年前一模一樣。
香港九七年回歸中國初期,不少港人都喜歡北上品嘗大陸美食,深圳羅湖東門一度成為港人吃東西的熱門地點。2003年香港SARS疫情暴發,經濟不景氣,北京當局宣佈開放港澳自由行。許多大陸名牌餐館,像譚魚頭、小肥羊,東來順和小南國也瞄準這個商機,紛紛南來拓展市場,賺取知名度。
這些店在內地都是知名品牌,連鎖分店遍佈各地,在香港餐飲界很快就打開了一片天地。以來自內蒙古的小肥羊為例,餐廳的火鍋湯底夠味,不用另點豉油,甫開張訂座就要排一個星期以上,生意紅火到不得了。
我記得身邊一些朋友平時吃慣港式火鍋,一吃小肥羊就上了癮,一個月總有一兩次去光顧。小肥羊在2004年登陸香港後,高峰期即2008年更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風頭一時無兩。
隨著內地知名餐廳登陸香港,大陸各地美食也逐漸佔據港人的餐桌,不同省市的菜系在香港越來越普及。在過去十多年,港人的口味變得更加多元化,甚至連一些港式餐廳也混雜了大陸菜系的口味和烹調方法。
可惜好景不長,當年內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的熱潮維持不了太長時間,不少餐廳後來皆鎩羽而回。例如來自四川的譚魚頭,早在2003年就進軍香港餐飲業市場,率先在香港掀起一股大陸火鍋熱,全盛時期一共開設了六家分店,後來聲勢不斷下滑。到了2014年,僅剩的最後一家灣仔店更突然停業,員工要集體去勞工處求助追討欠薪。
這些內地知名餐廳在港無法做大甚至業務不斷萎縮,一個原因是租金太過昂貴。香港的租金、薪金比帶來高,餐廳定價也要高。例如楊國福的香港分店一斤食物就要花費99港元,被網民調侃為「史上最貴麻辣燙」。部分港人寧願選擇去深圳的同一家餐廳分店消費,那裡不但價錢便宜一大截,服務也很好。許多內地餐廳在香港越來越做不去,最後只好放棄香港市場。
當然,另一個更重要原因則和香港餐飲市場飽和、競爭激烈有關。香港地方小,可飲食業發達,全港有近三萬家餐廳,除了傳統的港式茶餐廳和酒樓,其他的如西餐和日料也佔據一席之地。
以日本料理為例,香港是日本農漁產品外銷的第二大市場,日式餐廳長期以來都深受港人歡迎,不少日本知名餐廳也有在香港開設分店。久而久之,香港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食天堂,在這裡輕易就可以嘗到世界各地美食。
由於競爭異常激烈,海外的餐飲品牌要打入香港飲食市場,一定要做到與眾不同,才能站住腳。對有意在香港飲食業界打開名堂的餐飲品牌來說,這項任務的難度很大。最近這一波中國餐飲品牌進軍香港的熱潮能持續多久,恐怕還要時間驗證。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作者戴慶成,為香港學研社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