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西延線正式通車 國內首創七大創新技術全面睇
黃茅海跨海通道12月11日正式通車,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為跨江跨海交通網絡再添「關鍵一橫」。
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黃茅海跨海通道令珠海至江門世紀牽手,大大縮短兩地交通至半小時可達,而由香港到江門也縮短至1.5小時,北上旅遊更方便。該通道還創造了七大創新技術,有「最美綠色跨海通道」的美譽,亮點極多。
建造灣區五大跨海跨江通道群
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進一步織密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黃茅海跨海通道起於珠海市平沙鎮,終止於江門市台山市斗山鎮,與鶴港高速、新台高速及西部沿海高速相連,全長約31公里。通車後,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為大灣區建成世界級交通樞紐邁進一大步。
黃茅海大橋世界最大三塔斜拉橋
黃茅海跨海通道由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組成。其中,高欄港大橋為主跨達700米的雙塔單跨大橋,而黃茅海大橋則是三塔雙跨斜拉橋,每跨達720米,是目前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七大創新技術 海上「小蠻腰」有玄機
在建造期間,黃茅海跨海通道創新了七大技術。
黃茅海跨海通道「量身打造」了5座纖腰漸變型結構主塔,最大塔高263米、最大直徑20米、最小直徑9米,5座塔身在海面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
在塔身及主橋建設上,就有三大技術突破,分別是首創「雙曲面獨柱式鋼筋混凝土索塔新結構」、首創「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橋高性能結構體系及減震耗能裝置」、以及首次提出「分體式鋼箱樑顫振渦振氣動控制措施」,均提高了橋樑的結構綜合性能,減震耗能裝置耐久性也提升兩倍。
塔身以「圓」元素為主基調,在平衡力學、抗風、通航、構造等因素後,進一步追求簡約優雅的風格,令項目贏得「海上小蠻腰」的美譽。
中引橋下部結構則利用創新研發「全離岸海洋環境TY型墩施工技術」,造型美觀之餘,結構受力亦更合理。
項目亦首次建立「基於單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測量技術」,以北斗系統為主的跨海橋樑工程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既滿足施工全天候實時動態定位需求,亦推動國產單北斗設備及軟件在跨海橋樑工程中的應用。
智能燈桿藏五大功能
黃茅海跨海通道也有不少智能科技應用。橋上的燈桿運用了複合型新技術,集視頻監控、雷達監測、廣播、5G移動信號和照明五種功能,不僅降低了成本,也增強了駕駛的舒適和安全性。晚上,當斜拉橋面與大橋兩側亮燈後,整個黃茅海上呈現光芒四射的景象,不但照耀海上船隻,更令黃茅海跨海通道成為「最美綠色通道」,為灣區注入新活力。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閱讀:黃茅海跨海通道 能抵17級颱風 世界跨徑最大三塔斜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