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傳統:賽神豬、獵鯨、狗肉節 掀文明與傳統反思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在西班牙,鬥牛及奔牛節正於各城鎮熱烈上演,以鬥牛的血來娛樂觀眾,群眾看得血脈沸騰。不過,當動保意識日漸抬頭之際,我們不禁會問,這些所謂的傳統是否還有意義和價值?其實,除了西班牙鬥牛及奔牛節,世界各地仍然存在不少涉及動物權益的傳統習俗,一直引起爭議。隨時代變遷,這些傳統已不合時宜,理應加以取締。

神豬被宰殺後運到祭壇上,龐大的身驅成為祭典的焦點,吸引遊客及信眾爭相一睹其「風采」。(Getty Images)

灌肥神豬 台灣清水祖師廟

農曆初六是清水祖師誕辰日,台灣新北市三峽清水祖師廟每年都舉辦賽神豬活動慶祝。神豬被宰殺後運到祭壇上,龐大的身驅不禁令人嘩然,成為祭典的焦點,吸引遊客及信眾爭相一睹其「風采」。

傳統祭神一般都會劏雞殺鴨,以牲口作奉獻,祈求事事順境。當地信眾相信,神豬養得愈肥,代表對神明愈虔誠,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比賽。今年,冠軍神豬重達1306台斤,約比一般豬重十倍!獲得神豬比賽特等獎,象徵一整年的好兆頭,除了得到祖先眷顧,也是豐收、平安的徵兆。

賽神豬一般需要一千台斤以上才能取勝,所以信眾會不斷灌食,令神豬身型日漸龐大;而為了防止熱量流失,神豬被圈養在一狹小空間,限制牠們的活動範圍,令牠們無法翻身及走動。由於身軀過胖,屠夫要以刀深深割入神豬的咽喉,讓豬隻在痛楚及驚慌中死去,受盡煎熬。

台灣當地動保團體批評神豬灌食與活宰過程極為殘忍,呼籲各地廟宇停辦,而近年已有廟宇改以其他形式進行祭祀,現時只剩下少於10間廟宇仍保留賽神豬傳統。

儘管備受批評,但信眾仍然對三峽神豬祭典這百年傳統深信不疑,認為以虔誠的心灌飼神豬合乎人道,而動刀獻祭前都會先舉行莊嚴的儀式。他們都認為,即使外間不認同這傳統,也應予以尊重。

法羅群島居民把領航鯨引到沙灘上再屠殺,大量鯨魚伏屍在沙灘上,海水瞬間染成一片血紅。(Getty Images)

一片血海 法羅群島獵鯨傳統

法羅群島位於北大西洋中間,介乎蘇格蘭與冰島之間。長久以來,島上以獵殺領航鯨(Pilot whale)為生,作為糧食或製作其他產品。

漁民會駕船把領航鯨驅趕至海灘,當鯨魚慢慢靠近淺水區時,在沙灘上等待已久的島民會一湧而上,以繩圏套住鯨魚身體,合力拉上沙灘,再以刀及魚叉把牠們殺死。大量鯨魚伏屍在沙灘上,海水瞬間染成一片血紅,殘酷畫面令人慘不忍睹。

法羅群島雖然是丹麥屬地,而捕鯨在歐盟地區均屬違法,但這島卻屬自治區,因此獲得豁免。捕殺領航鯨雖然是島上逾400年的傳統,但國際上多個動保團體都批評做法殘忍,更曾有動保人士嘗試到島上阻止捕鯨活動,因而被捕。

由於缺乏天然資源,加上土壤貧瘠,法羅群島居民主要依靠海洋資源,故認為捕鯨是充分利用當地天然資源,有助維持島上食物生產量,減低進口食物所產生的碳排放。島民指,領航鯨不屬瀕危品種,當地捕鯨活動既合法亦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捕鯨亦使用指定的方式及用具,盡量減低鯨魚的痛楚。

因此,時至今日,島民每逢夏季都會舉行大型捕鯨活動,除保存這傳統狩獵文化,亦視之為慶典。島民認為這是歷史的重要部分,是全家人一同參與的活動。島民合力捕殺領航鯨,然後把鯨肉及鯨脂平均分配,亦展示了島上的社會文化。

據法羅群島官方報導,島上每年平均獵殺約800條領航鯨。雖然有報告驗出鯨魚含有水銀及其他污染物,長期食用或會影響健康,不過,大多數島民表示仍會繼續食用,堅守這傳統。

以日本太地町狩獵海豚為題材拍成的紀錄電影《血色海灣》(The Cove),奪得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網上圖片)

同樣血腥 日本太地町捕豚季

不幸的是,血染大海的畫面並非法羅群島獨有。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海灣可說是一個國際知名的「海豚地獄」。以當地狩獵海豚為題材拍成的紀錄電影《血色海灣》(The Cove),奪得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揭示一幕幕捕殺海豚的血腥過程,引起國際關注,觀眾看後無不被這片血色海灣牽動情緒。

每年9月到翌年3月是當地的「捕豚季」,捕獲的海豚除了有部分售予世界各地的水族館,其餘會直接於海中宰殺,製成食物。

然而,在面對國際譴責下,有日本人拍攝名為《海豚灣背後》(Behind the Cove)的影片,試圖為自己的民族平反:八木景子透過該片,確認吃海豚是當地的傳統飲食文化,亦是一種個人飲食選擇,旁人應予以理解及尊重。她認為,《血色海灣》基於攝製隊與居民言語不通,雙方並沒好好溝通,以致影片沒有完全交待漁民捕豚的全部事實。八木景子更訪問了《血色海灣》的導演及演員,希望以《海豚灣背後》平實地記錄當地的捕豚傳統。

根據傳統,每年夏至玉林市都會舉行狗肉節,引起國際動保組織關注。(梁鵬威攝)

爭議不絕 中國玉林狗肉節

至於近年引來不少爭議的玉林狗肉節,亦是備受爭議的傳統節日之一。狗肉節於上月(6月)夏至當日舉行,今年同樣吸引不少動保團體及傳媒到場,《香港01》記者亦親身到過玉林,了解當地狗肉市場的實況。(詳見:【玉林狗肉節】示威者銳減 愛狗者指公安刁難 村民:來了會捱打)為了從刀口下拯救可憐的小狗,愛狗人士不惜從狗販手上重金買下狗隻,不過,有批評指他們是「好心做壞事」,令一班狗販趁機圖利,反而助長歪風。另一方面,玉林市居民亦以傳統為名,捍衞於每年夏至吃狗肉的當地習俗,與其他具爭議性的動物節日一樣,他們都認為外間應予以尊重,不應干涉玉林的傳統文化。

為傳統冠上殘酷的藉口?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他怎樣對待動物。」這句出自印度聖雄甘地的名言,雖已被廣泛引用,但是否意味着人類文明已與時並進,捨棄一些不合時宜、殘害動物的傳統習俗?這些備受爭議的習俗,在動保意識日漸抬頭的大環境下,獲接受的空間愈來愈少,或許終有一日會抵不住時代洪流而被取締。然而,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舊思維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強硬取締反而會引致強烈反彈,造成衝突,仍需依靠溝通及討論,在傳統習俗與尊重生命之間謀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