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左的怒與火・七】隨荷里活娛樂文化輸出的政治正確
疫情之後,弗洛依德事件成了思潮的新擂台,既在歐美喚起久違的示威場面,也令無數陣營相互撕裂、結合,往復之間,既有白左與保守的碰撞,也充塞政治正確的再扣問。如今,針對歷史的檢討之風悄然颳起,偉人雕像一一倒下,各國的本土視角也互有激盪。
隨着事件演變日趨激烈,經濟、政治、階級、種族話語逐一上場,有關人類苦難的解答,向來沒有標準答案。弗洛伊德之死,未必成為某個時代的起點與終點,卻必然是段值得銘記的歷史。
《香港01》為此準備七篇系列文章,此為第七篇。
日前,在持續擴大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之中,HBO Max串流影音平台宣布要下架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起因是劇作家萊德利(John Ridley)在《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要HBO Max考慮把《亂世佳人》從平台中撤下,理由是它美化南北戰爭前的南方並忽視蓄奴制的恐怖,讓這令人痛苦的刻板印象被固化在有色人種身上。而後HBO Max下架《亂世佳人》並表示會補足相關的歷史脈絡後考慮重新上架,掀起許多討論。
近年來不難發現種族議題,女權主義,同志議題屢屢成為荷里活關注的重點。不光是電影題材、選角、甚至針對入圍名單是否多元也會也發討論,各種大型頒獎典禮上也成為提倡平等多元的舞台。在這次的示威中,許多藝人也紛紛站出來聲援BLM,藝人的聲量透過社群媒體快速傳播,發酵成全球性的文化社會現象。
荷里活與政治
在這次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中,中國輿論場反覆提及的「白左」一詞,意為批評只關注少數族裔、LGBT權益,種族多元的西方自由派精英(liberal elites)。而在美國荷里活自由派蔚為主流,更形成一股「政治正確」, 特別是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許多自由派藝人不斷在各種場合表態。從金球獎、奧斯卡典禮上對特朗普言論、移民政策等的批評成為常態。也因此引發許多網友疑問,「荷里活為何這麼多『白左』」?
先姑且不論這樣的觀察正不正確,近年荷里活對種族、女權議題的討論越來越多,包括入圍名單太白、頒獎典禮橋段是否涉嫌歧視、電影主角有性侵風波等,性別,政治議題在荷里活絕對不是「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而是恰恰相反的。
但大家對這股「政治正確」的風氣從一面倒的讚許,到近年開始有檢討的聲音。例如,近兩年奧斯卡典禮的「政治化」和對平等多元議題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收視率卻不斷的下滑,更因此被特朗普拿來做文章。有評論認為,是因為典禮太過政治化缺乏娛樂性,也有人提到荷里活入圍的電影越來越政治正確、題材重複,入圍電影已經與大眾脱鈎。
政治正確會否形成另種霸權
政治正確是否矯枉過正的討論增多,從入圍名單該只論表現還是應該涵蓋多元?到選角該符合原著還是可以跳脱設定? 例如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的選角、007占士·邦的選角都引發廣大的爭議。有觀眾批評為何大家批評白人去演亞裔角色,卻可以接受北歐的小美人魚由非裔飾演?即使支持者認為北歐也存在黑皮膚的小美人魚,反對者仍舊認為這與動畫版的小美人魚不符,希望迪士尼撤換。
此外,也有網友憂心,認為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正在扼殺當前的娛樂文化產業和創作自由,例如喜劇、脱口秀笑話的邊界何在?此外,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包括社群媒體上的言論也會被起底,甚至是在成名之前的言論。
例如,曾經交出出色票房成績單的《銀河守衛隊》導演James Gunn在Twitter發表戀童和強姦女性等玩笑而遭迪斯尼開除,但是在演員和電影粉絲聯署請願下,最終還是讓James Gunn繼續拍攝《銀河守衛隊》。翻出言論的人究竟是「正義的守護者」或是「自栩正義的鍵盤俠」?答案見仁見智。而像迪士尼這種大型娛樂公司對政治正確的堅持,究竟是商業利益考量,還是真的倡導多元?答案同樣是各自成理。
隨娛樂文化輸出的視角
而這波荷里活的政治正確也隨着美國的娛樂文化影響力擴及全球,這些擁抱多元、對LGBT、女權、種族問題的看法在明星、藝人紛紛對這些議題發聲的時候,也連帶影響粉絲看待這些問題的角度,輸出擁抱多元的價值觀點。
當然響應這場運動藝人也不僅限於歐美演藝圈,遠在亞洲的韓國也有不少歌手加入為BLM發聲的行列,例如在美國也已擁有極高知名度的韓國男團BTS(防彈少年團)便透過經紀公司向BLM組織捐出了100萬美元, 粉絲們也響應偶像,在24小時內募款超越100萬美元。名人、藝人們紛紛透過社群軟件表達對示威的支持立場,在社群媒體快速傳播下,亦是Black Lives Matter能夠快速在全球延燒的原因之一。
在往前看的#metoo活動從美國荷里活開始在世界各地延燒,在對照Black Lives Matter似乎是相似的軌迹。現在也可以看到從美國開始,逐漸在各地也開始有探討當地有色人種族群權益的聲浪。
不過,就像法國出現女星串聯反#metoo的活動一樣,各地都會面臨自己社會獨有的性別、種族議題,是「隔海跟風聲援」美國的社會運動,或是能將眼光放回本土處理自己的社會問題,每個國家的反應不一。而在這波互聯網的聲援下,究竟能對全球的種族問題、貧窮問題帶來多少改變,又會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