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胃腸道基質瘤 愈活躍愈高危 早做手術可清除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人類消化系統有機會出現各種腫瘤,而其中有些較不受注意,例如「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表示,它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 tumour),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何位置,最常見是胃,其次是小腸。

吳醫生指,「胃腸道基質瘤和一般消化道癌症最大的分別是,後者通常在黏膜長出,而胃腸道基質瘤則是在肌肉層長出。它的成因是肌肉層裡面的『卡氏細胞』(主要作用是控制消化道的正常蠕動)出現基因突變,引致不正常的增生。成因大多不明,少數個案跟家族遺傳有關。」

胃腸道基質瘤常見症狀

1. 排出黑色的大便,甚至可看見大便裡有鮮血。

2. 驗血時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

3. 腸胃不適。

4. 腹脹、腹痛甚至感到腹部有腫塊。

5. 隨著腫瘤長大,會阻塞腸道,引致不停嘔吐及無法排出大便。

吳家健醫生解釋,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方案視乎腫瘤體積、位置、生長速度和細胞分裂指數等,「簡單來說就是腫瘤愈活躍就愈高危。小於2厘米的黏膜下腫瘤,可考慮定期以內窺鏡監察、追踪生長速度;但大於2厘米或細胞分裂活躍的,則建議盡快以手術完整切除。」

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方法

1. 手術——若腫瘤經評估後認為可以手術完全清除,手術就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視乎腫瘤的大小,以及有否牽涉附近的器官,可以用內視鏡手術、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進行。

2. 藥物——當基質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侵蝕了重要的組織,不能以手術完全清除,病人就可能需要接受標靶藥治療。

3. 術前藥物治療——部分個案經醫生評估,亦可先用標靶藥將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

至於治愈率及復發率,要看很多因素。吳醫生表示,首先要看腫瘤的位置,「一般來說,胃裡的基質瘤在手術切除後復發風險比其他位置例如小腸、大腸等的基質瘤低。相反,若腫瘤在發現時已經穿破,或腫瘤本身大於5厘米,或在顯微鏡下可看到腫瘤細胞較活躍等,復發風險就相對較高,五年內復發機會可能有20%。所以,及早檢查和治療都有助於減低復發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