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內地女子患3000度近視需摘除眼球 每2年就應進行視力檢查
患有近視的情況在香港十分常見,曾有調查指,香港患上近視的人口位居全球最高比率,高達88%。但正正因為常見,很多時候市民就會忽略了近視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湖北武漢市就宥一名姓梁的女士,因為患有3000度的超高近視,最後不得不摘除眼球。
據內媒報道,這位梁女士視力一直不佳,有時候下台階時沒有看清亦會跌倒,但她認為自己只是近視,看醫生對改善視力沒有太大幫助,所以一直沒有到醫院求診,只會到眼鏡店配眼鏡。然而,10年前,她突然發覺視力再度轉差,眼前無故出現陰影,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是視網膜脫落。
負責檢查的醫生表示,梁女士眼睛度數甚至超過儀器能檢測出的最大值,只能通過眼軸推算。正常人眼軸長度在22到24毫米左右,而梁女士卻因長期近視達到35毫米,因此推算其近視有3000度以上。在眼軸變長後,眼球像被吹爆的氣球,視網膜愈來愈薄,因此稍微一用力咳嗽或者打噴嚏就會導致視網膜脫落。
10年來,梁女士因為高度近視一共接受了4次視網膜修復手術,可惜多次的手術又導致併發症青光眼,最終無奈只能摘除眼球、裝上義眼。
據介紹,高度近視的患者,近視度數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大概增加0.37毫米。眼軸愈長,眼部肌肉及眼底的視網膜所受到的牽拉就愈大,這會更容易導致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等症狀,從而引起多種眼部疾病。
近視是一種疾病?(按圖👇👇👇)
近視是怎樣形成?
近視是眼球的屈光度過強,導致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面而不是直接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產生模糊的遠處視覺。
近視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眼球的長度過長或角膜的屈曲度過彎造成的。這使得光線進入眼睛後過度聚焦,無法準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產生模糊的遠處視覺。
近視發生主要與兩方面有關
1. 遺傳因素
近視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或親屬有近視,其後代患近視的可能性會增加。研究還表明,近視的遺傳基礎是複雜的,涉及多個基因的相互作用。
2. 環境因素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也是導致近視發生的重要因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如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讀書寫字、看電視等,會使眼睛過度疲勞,長期如此會導致近視。此外,環境污染、營養不良、缺乏戶外活動等也會影響眼球生長和發育,增加近視的發病風險。
同場加映 :眼球過早老化易得4大疾病(點擊下圖看清!👇👇👇)
別輕視近視 至少每2年應進行一次視力檢查!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如果出現問題時卻欠缺適當的治療,隨時會導致失明。大部份眼部護理健專業人員斬建議每隔 1到2年就進行一次詳細的視力檢查,但這個時間亦會隨年齡、危險因素以及目前是否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而改變。
兒童:
視力對於在學習階段的學童而言尤為重要。因此,兒童應在 6 個月大時進行第一次視力檢查,於3歲時進行另一次,並在開始上學前再次檢驗,若無風險因素的話,維持每兩年一次的頻率進行檢驗即可。
但如果具有視力問題風險因素,兒童可能需要更頻密的進行視力檢查。
兒童風險因素如下:
早產史或體重低
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感染(例如:德國麻疹、性病、皰疹、愛滋病)
發育延遲
天生斜視
眼睛疾病家族史
此外,正在佩戴眼鏡的兒童亦應該每年進行一次視力檢查。
成人:
維持視力是每一個人的終身事業,在成年(18歲)後至少每兩年應該進行一次詳細的視力檢查。而老年人(61 歲及以上)更應每年檢查一次。同樣的,具有風險的成年人應該更頻繁地進行檢查。
成人的危險因素如下:
眼睛疾病家族史(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
糖尿病或高血壓
從事對視覺要求很高的職業,或可能對眼睛構成危害的職業
先前眼睛曾受傷或動過眼睛手術(包括 白內障手術)
預防近視5要點(點擊下圖看清!👇👇👇)
1. 遠離電子產品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和近視的發生。建議每次使用電子產品後要進行適當的休息,並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和角度。
2. 戶外活動
長時間待在室內容易造成近視的發生,因此建議多到戶外進行活動,特別是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有益於眼睛健康。
3. 飲食調節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紅色和深綠色蔬菜、水果、堅果等,可以改善眼睛的健康狀態。
4. 調整閱讀姿勢
閱讀時要注意姿勢,不要長時間低頭或靠近書本,建議保持適當距離和角度。
5. 定期檢查視力
發現近視要及早治療,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解決。
同場加映 4個白內障初期的症狀(按圖了解👇👇👇)
相關文章:【護眼食物】抗氧化防藍光眼乾 護眼10種食物牛肉檸檬番薯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