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服藥後收縮壓仍超200mmHg 隨時中風 卻非心肺血管有事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入冬日夜溫差大,65歲許姓男子服用最大劑量的降血壓藥,血壓始終維持「高檔」下不來,隨時可能大腦「爆血管」,就醫檢查發現竟是左腎動脈狹窄造成,跟心肺血管風馬牛不相干,經過手術撐開腎動脈血管,血壓已緩降。

台灣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生王彥翔說,很多人聽到心臟血管狹窄阻塞,就以為心肌梗塞就是急性心血管阻塞,其實別處血管也可能狹窄阻塞,只不過心血管比較細小,發生阻塞機率比較大,許姓男子除了心血管狹窄,連左腎動脈也狹窄,造成的高血壓稱為「腎血管性高血壓」。

相關文章:高血壓|降血壓不只靠吃藥 5類食物可常吃 肉類選這些取代豬牛

+6

許男有「三高」慢性病和心血管狹窄的冠心症病史,近半年血壓經常失控,服用最大耐受劑量的三合一血壓藥及乙型阻斷劑,收縮壓仍維持在220-240mmHg(收縮壓正常值低於120mmHg),降不下來,許男反覆檢查心肺心管都找不出原因,整天擔心「爆血管」,情緒不好進而影響健康。

許男到部立彰化醫院檢查,醫生研判最強藥物都無法讓血壓下降,一定有特殊原因,經血管攝影發現許男的左腎動脈狹窄,立刻安排進心導管室手術,放置腎動脈血管支架撐開血管讓血流順暢,血壓慢慢降低到收縮壓180mmHg以下,術後許男服用藥物使血壓逐漸恢復穩定。

王彥翔表示,許姓病人罹患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的慢性病,也有腎衰竭病史,還有冠心症並已置入心血管支架,過去半年血壓持續飆高,這種情況很危險,隨時可能腦中風,經檢查找出病灶,未來仍要注意注意腎動脈狹窄,因為曾發生心血管狹窄、阻塞或中風的患者,血管品質比較不好,發生腎動脈狹窄的機率當然也比一般人高。

王彥翔表示,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臨床上原發性占9成,被認為和遺傳基因有關,次發性高血壓由其它病因引發,常見的有嗜鉻細胞瘤、甲狀腺疾病等,許姓病人的腎血管性高血壓主要是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狹窄,屬於次發性高血壓。

王彥翔提醒,如果規律服藥仍一直控制不好血壓,或血壓在藥物控制正常的情況下突然惡化,大概就是「次發性」高血壓,最好快速找出原因就有可能讓血壓回復到可控狀態,否則血壓持續飆高,隨時面臨著中風危機。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高血壓|益生菌曬太陽助降血壓?食藥以外血壓自然降15方法戒這些

+41

地中海飲食|護心防三高飲食5原則 堅果油脂每天吃4類食物餐餐吃

+14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氣溫變化!明轉冷全台有感「低溫探16度」 降雨熱區曝光

國道元旦連假恐湧跨年出遊車潮 高公局祭五大管制措施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