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血便、肛門口現脫垂或腫塊屬常見症狀 不想開刀治療3方法

撰文:健康2.0
出版:更新:

隨著人們飲食的精緻化及工作久坐,痔瘡是很常見的問題,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不少人因痔瘡而痛到舉步維艱,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萬一長痔瘡怎麼辦?痔瘡發作不想開刀還有其他方法嗎?

痔瘡組織是正常生理構造,沒有症狀不需治療

台灣食藥署說明,痔瘡組織為正常生理功能構造之一,位在直腸與肛門周圍,由黏膜下的血管叢與纖維結締組織所構成,具有軟墊作用。

一般來說,痔瘡沒有症狀並不需要治療,反之,若發生血管擴張、平滑肌及結締組織斷裂滑動,例如骨盆腔受到壓迫,使血液鬱積在周圍靜脈和皮下黏膜,造成凸起、脫垂腫脹,即為病態的痔瘡;可能的症狀有:血便、肛門口出現脫垂或腫塊、肛門口搔癢、疼痛、偶爾有糞便滲漏等情形,此時就應進一步尋求診治。

治療痔瘡有一套!3大方法學起來

當痔瘡症狀發作時,除了手術治療之外,食藥署提供以下3種方法:(按圖了解👇👇👇)

+3

1. 日常生活調整

增加纖維攝取,規律運動,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 溫水坐浴

一天進行2~3次,每次10~15分鐘,可緩和急性發炎、改善水腫、放鬆括約肌、減少痔瘡周圍的刺激與搔癢。

3. 使用藥品治療

台灣食藥署解釋,痔瘡治療藥品主要為在患部使用的軟膏或肛門栓劑,依不同成分有不同功效,如:局部麻醉劑、抗組織胺、類固醇、血管收縮劑及保護收斂劑,可提供止痛、止癢、止血、收斂、殺菌及消炎的效果。

另外,也有產品會添加尿囊素來修補組織;用維生素E醋酸酯改善患部血液循環。民眾可就醫或至藥局購買指示藥品,因不同痔瘡治療產品的用藥方式與注意事項可能不同,用藥前務必先諮詢。

食藥署提醒,預防及治療痔瘡,應從改善生活飲食及運動習慣開始,若出現痔瘡症狀,應注意其嚴重性及用藥的副作用,及時就醫才能早日痊癒。

相關文章:【大腸癌】大便見血或已大腸癌後期!5大症狀忽然貧血易倦要就醫👇👇👇

+5

延伸閱讀:

得痔瘡機率近9成!除了排便出血、疼痛,這些症狀也要注意!如何預防再發生?

【本文獲「TVBS」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