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口腔細菌」屬大腸癌致病因子?醫生建議這樣做預防

撰文:中天新聞網
出版:更新:
大腸癌在台灣年奪6千多條人命,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對此,就有醫師指出,除了飲食習慣外,口腔細菌也會有影響,卻往往被忽略,尤其對於大腸癌先天基因傾向者來說,保持口腔健康至關重要。
台灣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Facebook發文表示,大腸癌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口腔細菌也會有影響,特別是一種稱為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它會從口腔一路「旅行」到腸道,並於該處引起健康異常。
相關文章:口腔癌|吞嚥困難嘴巴擘唔大7癌前病變警號 突然不敢吃辣要小心👇👇👇


+9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梭形桿菌會貼在腸細胞上,改變腸道的免疫環境,讓腸道細胞更容易發炎。而慢性發炎就像是給癌細胞鋪路的温牀,讓那些已經有基因問題的細胞更容易失控。此外,這些細菌還能分泌一些毒素,進一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推動癌變。
相關文章:台灣每半小時就有一人患大腸癌?營養師教早午晚餐選擇避免腸瘜肉👇👇👇
+11
張家銘說,當處於發炎環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會讓突變容易發生,產生癌細胞。因此,有大腸癌基因先天傾向的人,包含有較高大腸癌多基因風險評分數,或有APC或MLH1等基因變異者,保持口腔健康為預防的一大重點。
相關文章:大腸癌|肥胖飲酒7種人屬高危險族群!留心6大症狀糞便帶血要就醫👇👇👇
+4
除了定期刷牙、使用牙線、清潔舌苔外,張家銘建議,每半年到一年應進行1次牙科檢查,以減少梭形桿菌在口腔中的滋生。此外,飲食上可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和全穀類,有助於腸道清潔,減少細菌的滋生環境。
癌症|聲音沙啞單純是喉嚨不適?醫提醒出現這種沙啞當心甲狀腺癌癌症|有人會拒絕瘜肉切除?醫揭6種人有瘜肉臉特徵小心患大腸癌酒精陷阱|酒精成癮危害大損健康!小心惹6癌症上身 必學拒酒5招大腸癌|馬桶顏色為關鍵!6旬婦不知痾血便多時 確診已為末期大腸癌|醫生提醒現6警號快就醫 堅持「不要拖」原則降低風險腸道健康|晚餐都吃燒烤炸物又不愛運動?遵守3原則降大腸癌風險
延伸閲讀:
【本文獲「中天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