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科課框定稿出爐 科學探究做口罩防飛沫測試、製隔音耳罩
小學常識科於25/26學年分拆為科學科和人文科,教育局今日(4日)公布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維持涵蓋四大範疇、39個課題,並再加入科學探究及工程設計的教學例子,例如做「公平測試」分析口罩是否預防飛沫傳播疾病、利用常見物料製作隔音耳罩等。另外,文件又建議,學校可運用「彈性課時」,安排學生夜間觀星及到郊野公園考察等。
測試口罩是否預防飛沫傳播疾病、利用常見物料做隔音耳罩
根據小學科學科的課程框架文件,科學科繼續維持涵蓋四個範疇、共15個主題,當中包括 39 個不同的課題,並補充了各年級有關科學探究的教學活動例子。例如,小四課題「傳染病與非傳染病」中,可透過「公平測試」評估外科口罩,是否有助預防飛沫傳播的疾病。
學生可使用盛載顏色溶液的噴水瓶,分別在有口罩和沒有口罩隔阻的情況下向白紙噴濺,比較噴濺出來的顏色溶液在白紙上的多寡,然後拍照記錄、整理和分析結果是否支持假說。
此外,課程框架亦補充了在各年級做工程設計的教學活動例子。以小五課題「聲音的特性與相關現象」為例,學生可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料,製作一個重量不超過 200 克及能降低音量至少20 分貝的隔音耳罩,而耳罩的成本要控制在50元內。其後,學生需要測試、評估模型及改良設計,最後向全班同學展示和介紹產品的功能和特色。
彈性課時可安排觀星、郊野考察
在課時分配方面,小學科學課程佔整體小學課程總課時不少於7%,四個範疇共佔90%課時,其餘10%則為「彈性課時」。學界早前關注拆科後課時增,動用「彈性課時」做教學,增編配課時的困難。課框文件指,學校可舉辦配合不同課題校本科學課程、科本或跨學科專題研習、科學比賽、科學體驗活動、科學講座、戶外考察或參觀活動。
例如,配合小三級「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及「日常的天氣現象」課題,學生可做有關設計「太陽能蒸餾器」的專題研習,應用水循環的知識製作簡單的海水化淡裝置;就小五級「太陽和八大行星」課題,安排學生參與夜間觀星體驗活動,運用望遠鏡觀察一些主要星座及亮星;小一級有關「生物的多樣性及分類」課題,學生會前往郊野公園考察,觀察和拍照記錄香港常見的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