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調查:中學生幸福感僅及格 57%常責備自己、20%有抑鬱焦慮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在香港做學生幸福嗎?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日(1日)發布調查結果,逾1,600名中學生自評幸福感,以5分為滿分,他們的平均幸福感只有2.63分,僅高於一半。有逾五成受訪學生經常責備自己,自我批評達到中至高度,更逾兩成人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

該機構認為,青少年求助意欲低,建議政府恆常化用以識別高自殺風險學生的「三層應急機制」。

一項中學生調查顯示,受訪學生平均幸福感只有2.63分,僅高於一半。(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嚴重抑鬱焦慮學生有頭暈及手震等生理徵狀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2023年11月至今年4月,以問卷訪問1,646位中學生,結果發現,他們自評幸福感,以5分為滿分,平均幸福感只有2.63分。

調查也顯示,57.4%受訪學生常會狠批及責備自己,自我批評達中等或以上程度,最常出現的負評為「當重要的事情失敗了,我會不斷地想自己的不足」。

調查中,也有逾兩成人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部份學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討厭生活,有些嚴重的個案有頭暈及手震等生理徵狀,整體精神健康狀況而言,女生明顯較差。

該機構指出,自我負評與抑鬱焦慮徵狀呈高度正相關,學生愈多自我批評,愈易受抑鬱焦慮困擾,連帶幸福感也越低。

機構指出,自我負評與抑鬱焦慮徵狀呈高度正相關,學生越多自我批評,越易受抑鬱焦慮困擾,連帶幸福感也越低。(資料圖片)

調查機構指學生求助意欲低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建議,學生訂立可行目標及有效的行動計劃,着重成長而非結果,有助減少自我批評及情緒困擾,又指學生求助意欲低,促政府恆常化用以識別高自殺風險學生的「三層應急機制」。

機構也提到,過去一個年度接獲300宗求助個案,有兩成涉社交困難、或缺課的情況,建議學校處理長期缺課個案時,因應學生的情況制定合適策略。

機構也提到,過去一個年度接獲300宗求助個案,有兩成涉社交困難、或缺課的情況,建議學校處理長期缺課個案時,因應學生的情況制定合適策略。(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