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歷史學者培訓計劃 融合學習與實踐 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
「小小歷史學者培訓計劃2023-2024」於2024年5月25日至26日完滿舉行閉幕禮暨同學成果展覽。計劃由教育倡行主辦,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協辦,並獲得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資助。計劃舉辦至第二屆,吸引了本港90所學校報名。最終有30所學校的中二至中四的學生成為實體學員,另有25所學校參與校內實踐項目,合計參與人數達140名。計劃旨在讓參加者嘗試不同的歷史研習活動,在掌握相關技能之餘,積極培養他們對歷史及文化課題的興趣。
從導賞啟迪學生的歷史技能
計劃透過講座、實地考察、文物導賞和策展實踐等,讓學員親身接觸不同的歷史文化元素,深入了解本地與嶺南文化,以及大灣區的歷史。主辦單位與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及香港導賞員學會合作,讓同學參加導賞活動,觀察導賞員所運用的技巧,及後大會亦安排學員於單元考核中為嘉賓編排導賞活動以實踐所學。
深入探索大灣區非遺的傳承保育情況
作為計劃另一亮點,學員亦於3月28日至30日前往考察廣州與佛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他們在廣州到訪錦綸會館、參觀位於永慶坊的腸粉博物館。在佛山,學員們更受到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資金管理部總監梁達文接待,了解佛山嶺南天地保育項目的背景,參觀當地歷史建築,同時亦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詠春。這次考察啟發了學員們對文化和歷史的思考,並鼓勵他們繼續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展覽策劃:呈現文化遺產的多重面向
策展方面,主辦單位聯合長春社和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在5月25至26日,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辦計劃成果展覽。每所學校均就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香港與大灣區)、香港史研究及嶺南文化研究等三大範疇自擬研習內容,設計展板及展品展示組別研習成果,包括:非遺體驗成果展示、實地考察分析、一手文獻或口述歷史等應用。
當日每組參賽隊伍均向不同來賓介紹他們的成果,而評審則就各組的研習方式與技巧、對題目的理解、佈展視覺效果和口頭匯報技巧作評分。最後八強的學校進行匯報,向嘉賓展示研習及展覽策劃的構思,競逐最佳隊伍獎、優秀隊伍獎、優異獎等獎項。最終,由何文田官立中學以皮影戲為題奪得最佳隊伍獎。
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姜鐘赫表示,舉辦計劃的初衷是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擁有更多元的體驗。他強調歷史學習不能僅限於背誦史實,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探究和思考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和分析所獲得的史料,理解現在與過去之間的連結與關係。他亦期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積極參與這類教育活動,讓更多學生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