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 為幼稚園營造中華文化氛圍

撰文:裴英才
出版:更新:

由國家教育部及香港教育局合作推行的「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踏入第20年,至今共有超過1,000所本地學校、逾840位內地專家教師參與。兩地教師透過計劃進行專業教學交流,包括舉辦專業發展活動、跨校分享會,及後參與教師根據本地課程內容及校本情況,共同設計課程活動,以提升教學質素。當中有內地幼稚園老師介紹如何將中華文化融入教學活動,啟發本港幼稚園效法,為學生營造中華文化氛圍。

又一村學校校長溫雪瑩(右一)和內地專家教師林檬老師(右二)在問題牆前解答學生疑問。(教育局提供)

新發展﹕共創兩地交流協同的美好未來

又一村學校是本學年計劃參與學校之一,校長溫雪瑩表示,學校十分重視傳承中華文化,期望透過計劃營造校園的中華文化氛圍及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她表示,來自重慶市渝中區巴蜀幼兒園的內地專家教師林檬老師向學校教師介紹以學生為本的「微教研」教學研究,以「自然、圓融、有趣」為原則,將中華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並通過持續、系統性的學習,推動課程實踐。

學生模擬享用豐盛的「團年飯」。(教育局提供)

新思路﹕共構以兒童發展爲本的「微教研」

又一村學校教師獲得啟發,以農曆新年為主題設計「哇!美味團年飯」活動,以手工材料製作豐盛的「團年飯」,包括「年年有魚」和「笑蝦蝦」,並教導學生使用筷子夾取餸菜,訓練他們的小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師生圍坐圓桌「品嘗」道道菜餚,感受農曆新年的氣氛和人情味。

為了鼓勵學生多發問,林檬老師建議在課室展示問題牆,又一村學校教師於是設計「有趣的風」活動,在課室佈置問題牆,寫滿學生對中國風箏的疑問或感興趣的問題,例如「中國最大的風箏有多大?」、「沒有風,風箏可以飛嗎?」,以激發學生對中國風箏及中華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提供更有意義和充滿趣味的學習體驗。

學生放着親手製作的風箏。(教育局提供)

新挑戰﹕共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育故事

此外,兩地教師合辦新春廟會,邀請家長和學生參與,活動內容包括欣賞皮影戲、吃團年飯、製作風箏、尋找紅雞蛋,透過有趣的活動,讓每個家庭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

林檬老師表示,很高興能參與計劃,與香港的教師分享內地教學經驗和心得,期望日後再有機會進行專業交流。

為了紀錄計劃過程和成果,教育局製作「感.頌.賞──幼稚園中華文化傳承之旅」短片,以展示內地專家教師與本地幼稚園教師共同設計及推行中華文化活動的良好經驗,又一村學校師生和林檬老師亦有參與拍攝,短片已上載至教育局網頁,歡迎學生、教師、家長及公眾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