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南向政策加速推行 東南亞語言課後年納入公立學校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參選期間,便提出了「新南向政策」,旨在擴大和東南亞國家的聯繫。目前蔡政府正積極推動該政策,通過台商組織和僑民網絡等,構建人力資源網絡。
據統計,目前台灣有約20萬東南亞新住民,60萬東南亞移工。在以「人」為本的政策導向下,新住民二代自然成為人力培養的重點對象。為配合新南向政策,台灣教育部推出新住民語言保育等計劃。
從2019年開始,東南亞語言將正式列入台灣公立學校的課程中。

據統計,目前台灣有約20萬東南亞新住民,60萬東南亞移工。(Getty)

何為新住民?即主要通過結婚方式,移居台灣的外籍人士。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2017年4月,台灣外裔、外籍配偶人數已逾17萬,其中東南亞國家的人數最多,越南人數近9萬8千人,其後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柬埔寨。而台灣教育部資料顯示,2016年在台灣公立小學就讀的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已逾11萬4千人。

聯合早報指,被視為「娘家外交」的新南向政策,正培養台灣新住民子女成為「新南向小尖兵」。台灣政府規劃,將把同原本的同國語文(包括華語和原住民語)、本土語文(包括閩南語和客家話)和英語文,共同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包括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七國母語,在2019年正式實施。

按規定,台灣公立小學的學生本應在本土語文和新住民語文中,選其一為必修語文。若是東盟國家(ASEAN)新住民的小學生,則必須選修東南亞語文。台灣教育部長潘文忠曾於2016年底表示,「新住民及本地學生會有更多語言學習機會,增加台灣未來與東協(東盟)國家互動機會。」

台灣政府鼓勵新住民媽媽擔任東南亞語文課程的教學支援人員。(Getty)

東南亞語文課程難題:學生多,教師少

2012年,台灣政府曾推行「全國新住民火炬計劃」,並為自主創辦「母語傳承課程」的學校提供補貼,召集新住民媽媽擔當教學人員。但由於教育程度出現落差,母語能力參差不齊,社會輿論對課程品質有所質疑。內政部2012年的調查數據亦證實了這一點,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新住民僅40%左右。

為解決學生多,師資少的難題,台灣政府決定為外籍配偶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他們成為新住民語文的教學支援人員。有意成為教學志願人員的新住民,需要經過36小時培訓,再通過試驗教學和專家評估。目前,已有近800人完成培訓,超出2019年所需教師人數近七成。

延伸閱讀:【台灣的他者】外傭出逃棄嬰無助:外勞政策缺失 工人尊嚴何處尋

四成新住民二代不諳母語

事實上,語言保育已經成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隱患。據統計,台灣有近四成新住民二代對母語並不熟悉。

不諳母語的原因主要有二點,其一,女性新住民受到丈夫和婆婆阻擾,無法用其母語同子女交流;其二,認為東南亞語言在台灣缺乏實際用途,故產生排斥心理。

儘管東南亞母語課納入公立學校引發有不少輿論爭議,例如有人認為,這是政治凌駕於教育政策的體現,亦有學校反饋,學生對相關語言課程的反應冷淡。

台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林宜玄則表示,東南亞母語教育正規化,體現了政府平等對待社會不同族群,尊重人民的母語選擇權,本土學生則能通過語言學習,改變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