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9周年】細數災民辛酸:賠償不足長住救災棚 徵地二次傷害
2008年,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近7萬生命在災難中逝去。令人錯愕的是,竟有災民在臨時搭建的救災棚中,居住長達9年之久。
《香港01》專訪都江堰「最後的棚戶」吳氏,細說這些年辛酸點滴。
汶川地震9年過去,都江堰龍池鎮紫坪舖村村民吳先瓊一家,因不滿政府賠償,多年來一直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救災棚中。
9年前,吳氏的平房在地震中垮塌,鎮政府以板房應急用地之名,「借」去了她的土地。一年後,政府宣佈買斷她們的住房和田地,補貼價格是一畝(約6001平方呎)田4000元(人民幣),一平米(10.76呎)住房160元,按都江堰地方法規2004191號文件施行。
吳先瓊的妹妹吳先杰20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僅僅補貼5萬餘元,「最多買個廁所」,吳先杰不接受,地方便通過公安向親戚施壓,最後弟弟代簽了補貼;而吳先瓊則始終未簽文件,亦未拿到任何補償,姐妹倆從此走上上訪維權之路,也和地方政府結下樑子。
延伸閱讀:
我們沒有要錢,只想要公平,想要一個家。
後來,災民們都已搬入安置房,姐妹倆卻遲遲未得到分配,不久前吳先杰和丈夫買了商品房,沒有積蓄的吳先瓊則仍住棚中,成了都江堰災後重建中格格不入的「釘子戶」。
這些年,吳氏姐妹數次進京上訪,最終迎來了春天——今年2月21日,經過成都市信訪局、都江堰市信訪局的調解,龍池鎮給予吳先瓊70平米(約700呎)的安置房屋,其9年的棚屋生活終於畫上句點。
然而,妹妹吳先杰卻未有如此幸運,至今未能得到安置的房屋。
延伸閱讀:
徵地:「天災之外的二次傷害」
汶川地震,數萬生命掩埋在廢墟之下;天災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徵地拆遷卻正對當地災民造成「二次傷害」。
來自都江堰浦陽縣涼水井村的災民林朝俊講到,地震過後,為了支持災後重建工程,當地政府開始徵收土地。然而,徵收土地的背後,卻是極低甚至沒有補償——「很多人都沒有補償,而成功拿到補償的那些人,人均僅不到1.5萬元,根本難以應付生活的開支」。
天災之外,我們正遭受人為的二次傷害。
土地,在林朝俊的眼裏,是祖上留下的資本。農民沒有了土地,如何生計?數年來,林朝俊一路上訪,由村、鎮、市到省,卻至今無果,「像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林朝俊嘆道。
「六四天網」創辦人黃琦曾告訴《香港01》,最近5年他直接接觸的重建徵地拆遷案例,牽涉對象不少於1萬人,「(拆遷維權)是震後各類維權中成功率最高的,為什麼?因為政府心中有愧,知道3萬元一畝從災民手中收到的土地,賣出去變成百萬元」。